書法楹聯·文徵明
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徵明幼不敏,稍長,穎異挺發。學文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皆文友也。又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輩相切磋,名日益著。他曾屢試而不第,后巡撫李元嗣薦之,會徵明亦以歲貢生詣吏部試,奏授翰林院待詔。四方乞詩文書畫者,接踵于道,而富貴人不易得片張,尤不肯與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諸王以寶玩為贈,不吝封而還之。外國使者經吳門,望里肅拜,以不獲見為恨。其書兼擅各體,小楷能融匯隸書筆法,出入鐘、王;行書取法黃庭堅、趙孟頫,力追晉人風韻。其子又嘉所撰行略中云:“公少拙于書,刻意臨學,亦規模宋、元,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法晉、唐;其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世;隸書法鐘繇,獨步一世。”文徵明論書既主張篤守法度繩墨,又要求能富于逸趣,寓個性于法度之中。他在《跋蔣伯宣藏十七帖》中云:“此帖自唐、宋以來,不下數種,而肥瘦不同,多失右軍矩度。惟此本神骨清勁,繩墨中自有逸趣,允稱書家之祖。晉人筆法盡備是矣。”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文徵明的草書也具有深厚的功底,他的草書中較多的是寫行草、小草,狂草比較少。另外文徵明也擅篆、隸,他對自己的隸書很自負。從《四體千字文》中看他的篆書和隸書都是很有功力的。
王世貞《藝苑卮言》中曾評述道:文徵明“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皆有小法,可寶也。”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曰:“待詔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涪翁犬佳,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明董其昌《容臺集》曰:“文太史自書所作七言律,皆閑窗日課,乃爾端謹,如對客揮毫,不以耗氣,應想見前輩風流。”清張照《天瓶齋題跋》曰:“書著意則滯,放意則滑,其神理超妙渾然天成者,落筆之際,誠所謂不及內外及中間也,待詔書不為董香光所重者,正以著處滯而放處滑。”曾刻《停云館帖》。有《甫田集》。《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有傳。
上一篇:傳統美德·敬老
下一篇:古代典籍·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