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名畫錄》的主要內容,《益州名畫錄》導讀
《益州名畫錄》是古代繪畫品評兼紀傳著作。北宋黃休復撰。作者痛感蜀都之唐、五代、宋的繪畫在戰火中毀壞十之七八,為使后人知道這些名畫之存亡真偽,特采錄自唐乾元初至宋乾德(758—968)間活動于益州(今成都及其附近地區)的畫家58人及其代表作品,以壁畫為史料,撰成此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3卷。最早版本為明翻刻南宋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本。另有《王氏畫苑》、《說郛》、《唐宋叢書》、《函海》、《湖北先正遺書》、《讀畫齋叢書》等本。
黃休復,生卒年不詳,字歸本,原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寓居成都。通《春秋》學,有孝行,性情恬淡,醉心于繪事,收藏魏晉隋唐繪畫甚豐。所著尚有《茅亭客話》。
《益州名畫錄》開宗明義,先論逸、神、妙、能四界之說,爾后遂以逸、神、妙、能四格定畫家等位,并為畫家各立小傳,評述其畫藝。計逸格1人,神格2人,妙格28人(上品7人、中品10人、下品11人),能格27人 (上品15人、中品5人、下品7人),有畫無名或有名無畫者附焉。唐宋時期的益州,在藝術上是個非常特殊的地區,其主要原因是唐代兩個皇帝(玄宗李隆基、僖宗李儼)先后因戰亂入蜀,其時“畫藝之杰者,游從而來”,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并存于蜀,“其標格楷模,無處不有”(李畋《序》)。五代戰亂中,西蜀和南唐是兩個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的地區,又召致畫家云集,益州遂成為畫家眾多、創作繁榮之地,故鄧椿《畫繼》稱“蜀道僻遠,畫手獨多于四方”。《益州名畫錄》對這一特殊地區的美術史實的記錄,使此書成為存世最早的一部地方繪畫史籍,對研究唐宋繪畫如何由中心往外流動,繼而發展成新的中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繪畫品評,自六朝謝赫以來,增減變化都不離逸神妙能四界,但對這四界的定論,則由《益州名畫錄》完成;將逸格置于四界之首,也由此書定下,“畫之分品,至此成為定論,逸品居四品之首,亦成定論”。(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四格·按》)在文字和史料的采選上,《益州名畫錄》也頗有特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書敘述古雅,而詩文典故所載尤詳,非他家畫品泛論高下,無所指據者比也”。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也說此書畫家傳內所述,“皆及繪事,其畫跡存亡皆著于錄,彌足征信”。《益州名畫錄》向來為學術界重視,后世編撰的許多重要史傳集冊,均予以收錄。近代羅元黼、今人于安瀾對《益州名畫錄》進行了勘誤和校點,又有何韞若、林孔翼的注釋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
上一篇:《益古演段》的主要內容,《益古演段》導讀
下一篇:《鹽井圖說》的主要內容,《鹽井圖說》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