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釋名
東漢末年著名訓詁學家劉熙編撰的一本探求語源的訓詁學著作。又稱《逸雅》。其作者史書有兩種記載:《后漢書·文苑傳》載劉珍有《釋名》30卷;《隋書·經籍志》載劉熙有《釋名》27卷。可能其書原為劉珍所作,后由劉熙完成。本書共分釋天、釋地、釋山、釋木、釋丘、釋道、釋州國、釋形體、釋姿容等27篇,以義類分別解釋,收先秦兩漢詞語一千五百多條,體例與《爾雅》相仿,但收詞范圍遠比《爾雅》廣泛。
劉熙編撰這部書的目的在于探討各種名稱得名的來源。他在《序》中寫道:“夫名之與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至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全書是根據字義編纂的,但在解釋詞義方面卻主要采用當時盛行的以音釋義的聲訓方法來探究、闡釋事物得名的由來。所謂聲訓(也稱“音訓”),即指用同音或聲音近似的字來解釋字義的方法。這種方法的依據是凡同音或音近的詞語在意義上也有互相聯系的地方。但從根本上說,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因為詞的音和義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有時會造成主觀臆斷。
《釋名》在訓詁學上具有一定的價值,它保存了先秦古義,保存了許多訓詁資料和古代的文化資料,對于考證古代文獻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另外,書中大量的聲訓材料保存了漢代的語音,對研究漢以前的語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再者,本書廣泛使用聲訓,這對后來“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提供了一些有根據的假借義。本書同《爾雅》、《方言》、《說文》一樣,是至今還很有影響的我國早期語言學著作之一。《釋名》有《漢魏叢書》本、《格致叢書》本、《古今逸史》本、《五雅》本、吳志忠刊本等。后又有畢沅的《釋名疏證》本和《四庫全書》本。研究《釋名》的著作主要有畢沅《釋名疏證》、《續釋名》、《釋名補遺》,成蓉鏡《釋名補證》,王先謙《釋名疏證補》、韋昭《辨釋名》、李維棻《釋名研究》等。
上一篇:小說·醒世恒言
下一篇:繪畫·金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