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實驗電影①
作為電影評論術語,指被當作個人藝術的電影,就象繪畫或詩歌那樣。泛而論之,凡是按照個人方式拍攝的或具有這種特征的電影都可稱作實驗電影。在現代西方文藝中,“實驗”一詞最初左拉在文學中使用過,被蘇聯的庫里肖夫和維爾托夫在電影中使用過。長期以來,實驗電影常與下列術語相聯系:“純電影”、“絕對電影”、“完整電影”、“本質電影”、“詩電影”、“藝術電影 、“室內電影”、“先鋒電影”、“與眾不同的電影”、“獨立電影”、“地下電影”、“個人電影”等,這些名詞常被用以指實驗電影的一種表現傾向,一種運動,一個流派,或干脆就成為實驗電影的一個代名詞。可以從如下兩個相互關聯的標準來判斷實驗電影。
經濟標準。這種電影首先是藝術家個人意志的游戲,而并不關心經濟效益。但實驗電影之所以能夠存在并得以發展,有如下幾種情況: 創作者本人很富有,如伊安·雨果,紀洛姆。希爾; 或能得到某些個人的資助,比如諾阿伊子爵慷慨資助谷克多拍攝《詩人之血》; 或由某些基金會資助,如在美國; 或由政府資助,比如在加拿大、英國,甚至匈牙利。實驗電影工作者組織一些協作發行團體,第一個這樣的團體于1929年創辦于巴黎,但只是曇花一現,1962年創辦于紐約的團體組織得較好。他們常將自己的影片拿到大學、現代藝術博物館或某些電影節上放映,如克諾克和布魯塞爾電影節,土倫——伊埃爾電影節、吉納電影節等。實驗電影工作者雖不考慮觀眾的趣味,但總還是有觀眾的,如高校學生、某些藝術家等。另外,他們還出版專門雜志作為理論和宣傳陣地,如1921年于巴黎創辦的 《電影》,1955年于巴黎創辦的 《電影文化》。
美學標準。實驗電影的最大愿望是想使人感到驚訝,其他美學特征均取決于這一愿望,在其制作者看來這也正是藝術的愿望。這種電影注重形式甚于內容,極力想引起人們對形式本身的注意,制作者往往在自我陶醉中最大限度地向人們展示電影的形式本身,展示它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幅畫格,每一個運動,每一種色彩,直至每一束細微的光線。它所表現的東西通常是正常的故事片避免表現的東西,實驗電影拒絕敘事的支配,尤其是小說或戲劇那樣的敘事的支配,反對情節,認為那樣的電影太接近文學和戲劇。實驗電影的根本意圖在于盡最大可能地挖掘電影自身的特有表現手段,以創造所謂的“純電影”,這一點在先鋒派電影運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從形態上講,實驗電影更接近繪畫和音樂,實際上從事這種電影制作的藝術家往往是從繪畫或音樂界進入電影界的。從實驗電影產生的環境來看,它也是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在電影中的擴展。
種類和歷史。實驗電影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沒有規范的電影,或者更準確地說它是一種故意擾亂和拒絕所有規范的電影。以影片長度而論,從8小時 (如瓦霍爾的《帝國大廈》) 到1/24秒(如艾爾文·修伯特的《世界上最短的電影》); 以鏡頭數量而論,從一個鏡頭到數千個鏡頭;以膠片尺寸和規格論,有超八毫米彩色片,也有35毫米黑白片;以拍攝方式論,有用攝影機拍的,也有不用攝影機拍的,而是直接在透明膠片上繪制 (但又不是動畫片),或在膠片上亂劃一氣,等等。實驗電影的影片種類也多種多樣,如抽象電影、半抽象電影、“城市交響樂式的影片”、詩意的歌唱片、斷念片、行動片、拼貼式影片、結構主義影片、舞蹈片、肖像片、自我肖像片,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有人認為實驗電影的歷史同電影的歷史一樣久長,如果人們接受下面的觀點,即盧米埃爾兄弟以手工方式制作的、個人的電影是最早的實驗電影。20年代,實驗電影在歐洲繁榮,德法先鋒派被稱為第一次實驗電影運動。二次大戰后,實驗電影在美國得到很大發展,形成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實驗電影運動。70年代以來,實驗電影成為了一種國際現象,它在許多國家得到發展,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電影符碼,電影次符碼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德呂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