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讖緯
經學與迷信混合的神學。“讖” 原是一種謎語似的神秘預言,所謂 “詭為隱語,預決吉兇”。這種預言被認為是來自天命,符合天意的,故又稱 “符”或“符命”; 由于常附有圖,所以又叫作 “圖讖”。據 《史記·秦本紀》 載,秦始皇曾派方士盧生人海求仙,得到一部圖書,寫有“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胡是指匈奴,遂派蒙恬率三十萬重兵駐守北方,筑長城防備匈奴,但秦朝卻亡在秦二世胡亥手里,應了那句讖語。這是關于圖讖的最早記載。“緯”則是方士化的儒生附會經義創造出來的儒教新神話,相對于 “經” 而得名。經的本義是織物上的縱絲,緯是織物上的橫絲,緯書依附于經書,正如織物上的緯線與經線縱橫相配一樣。緯書托名孔子,說是孔子編定“六經” 之后,深恐經文深奧,所以別立緯書,使經義變得通俗易懂。因為緯書中也有讖語,所以后來就把讖緯合稱,來指這一時期的儒教神學。董仲舒用 《洪范》五行說與 《易經》 陰陽學來推論災異,預知吉兇,就已經開了讖緯神學的先聲。而讖緯作為今文經學的演變,則興起于西漢末期,分為兩大支流,一是假托天帝神仙,編造影射性的 “圖讖”、“符命”等,來迎合或勸諫時主,或為改朝換代提供 “天命” 上的根據,這類讖緯實際上就是政治謎語。例如王莽篡漢與光武中興,都有讖緯在先; 再如說孔子乃其母與黑帝交配而生于空桑之中,等等。基本上都是以 《易經》 中《河圖》 《洛書》 的神話傳說和董仲舒 “天人感應” 的神學思想為理論基礎,附會儒教經典,創造出來的新神話。《易經》 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讖緯家說,《河圖》 就是 《易經》八卦,是龍馬從黃河中馱出來的;《洛書》 就是 《尚書》 中的 《洪范》,是神龜從洛水中馱出來的。所以,讖緯里屬于 《河圖》 《洛書》 的為最多。王莽利用讖緯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并搶得漢家江山后,漢光武帝劉秀也利用讖語“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 來為他取得帝位找到 “天命”的根據。劉秀登上皇帝寶座后,就 “宣布圖讖于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欽定為官方神學。崇信讖緯,不但用讖緯的說法來講五經,甚至用人行政也依讖緯來作決定。著名學者桓譚極言讖緯妖妄,漢光武帝大怒,斥他 “非圣無法”,要拿下去斬首。桓譚叩頭流血,才得免死貶官。后來,漢朝皇帝親自出面,召集全國經學家討論五經異同,用讖緯神學來統一經學內部的爭論,并將會議討論匯編成欽定法典式的 《白虎通義》。在這種背景下,讖緯神學得到廣泛的流行和應用,當時的士大夫都爭學讖緯,成為一種風尚。東漢末年,古文經學開始盛行,讖緯神學才逐漸衰落,但其流風遺響卻經久不息。當時民間曾有“黃家當立” 的讖語,巨鹿人張角首先利用它發動了黃巾起義。而到了三國時代,曹丕引用大批讖語來證明自己就是 “黃家”; 劉備則引用讖語里的許多 “備” 字來證明自己該當皇帝; 孫權不甘示弱,大造符瑞,來證明自己才是天命所歸。南朝皇帝開始禁止讖緯之學,隋煬帝正式下令禁毀讖緯之學,派遣使官在全國范圍內搜查讖緯圖書,一律燒毀,私藏者處死刑,讖緯遂成絕學,其書基本失傳。一千多年后,清代一些好古之徒,好不容易才從各種古注、類書中,搜集到一些零句片段,為好奇之士窺探讖緯的“廬山真面目” 提供了些許線索。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諸葛亮
下一篇:文學·文體·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