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體·賦
介于詩與文之間、亦詩亦文的一種文體。“賦” 字最初的意義是朗誦,不是文體名稱,所謂“不歌而誦謂之賦”。同時,“賦”又是古詩的一種表現手法,與“比興” 的比喻象征、托物起興不同,“賦” 的特點是 “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是一種非常直白的表現手法。到戰國時代,這種鋪敘的表現手法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荀子》 中就有 《賦篇》,分別鋪寫云、蠶、禮、知、針五種事物。這是 “賦” 從表現手法演變為文體的肇始。西漢人也將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作品視為賦體,稱為 “屈原賦”、“宋玉賦”,故 “賦” 又有 “辭賦” 之稱。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說: “然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 這是說,賦體是由 《詩經》、《楚辭》 發展演變而來的。《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劉勰指出賦的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鋪采摛文,言其形式; 體物寫志,言其內容。這是歷代賦體的共同特點。但賦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在西漢才開始蔚成大國,故后人將“漢賦” 視為漢代文學的代表。賦的形式并非一成不變,除了楚辭體的騷賦外,主要還有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四種形式。古賦就是漢賦,其篇幅比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以及字數更多的長句。漢賦喜堆砌詞藻,好用難字,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后人雖有 “字林”一類的批評,但其典雅堂皇、肅穆凝重的風格,卻被古人視為賦體的正宗。俳賦就是六朝賦,是東漢抒情短賦的變體,其特點是篇幅趨于短小,句式整齊,多為四言或六言的駢偶組成,而且講究平仄,通篇押韻,到了后期,更有明顯的詩歌化傾向。六朝俳賦詞藻華麗、音調鏗鏘、構思精巧,留下了許多可供后人反復玩味的美文。律賦則是唐宋科舉考試專用的賦體,故又稱 “試帖賦”。既然是考試文體,自然有許多硬性的規定,如題目、字數、韻式、平仄等,都有嚴格的限制。同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考試一樣,這種目的在測驗應試者某種能力的專用文體,不可能產生出藝術精品。律賦在賦史上沒有什么地位,只是聊備一體。文賦是中唐以后產生的一種散文化的賦體,是六朝俳賦的反動,不刻意追求對偶、聲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也比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文賦實際上是賦體的一種解放。宋代以后,賦仍是文人學士最喜歡采用的文體之一,其形式則主要是俳賦與文賦,但六朝那樣的美文和唐宋那樣的精品,卻幾成絕響。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讖緯
下一篇:經濟學·制度·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