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
源于意大利語的sonetto,該詞原義為“短歌”。這是一種由14行詩句組成的抑揚格五音步詩(法國一般使用抑揚格六音步);其韻式雖然在傳統上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在實踐中卻有許多變化。受到普遍承認的十四行詩形式有三種:(1)意大利體或彼特拉克體: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有8行,其尾韻的格式是ab-baabba,第二部分有6行,尾韻格式是cdecde或cdcdcd等;(2)斯賓塞體:由三節四行詩和一副偶句組成,其尾韻格式是abab bcbc cdcd ee;(3)英國體或莎士比亞體,詩節結構和斯賓塞體相同,但其尾韻格式是abab cdcd efefgg。在這三種詩體中,最廣泛使用的是意大利體。這種詩體的第一部分轉入第三部分時,表現思想的一種轉折。第一部分的八行尾韻格式重疊回環,十分美妙。在第八行的末尾,一般要有明顯的停頓,表示第一部分是獨立的統一體。第二部分跟在第一部分后面,但不重復其格式,確保整首詩歌于統一中呈現變化。斯賓塞體和莎士比亞體消除了英語在按照第一種格式時在押韻方面的困難,把要表達的思想劃入三個四行詩組,最后以概括性的雙行體收尾。雖然詩人常常不遵守這種人為的劃分,但這種更具有開放性的韻式使讀者易于覺察出一首詩的四層結構,顯示出全篇逐步展開,最后以一個雙行體收尾的過程。但是大手筆詩人對形式與內容之間關系的處理能得心應手;為了取得藝術完美的最終效果,詩人在實踐中往往沖破和超越理論上的要求和規范。
從上述三種形式中曾經衍生出其他許多形式,其中大部分是在韻式上自由變化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下面一些新奇少見的體式:有尾式,即在最后加上“結尾”的詩句;重韻式,全詩只用一個或兩個韻腳;逆行式,全詩順讀與逆讀完全相同;連鎖式,每行詩句的開頭使用上行詩句的最末一個詞;交織式,既押行中韻,又押尾韻;十四行詩花冠,用韻腳或重復的詩句連結起來的一組十四行詩,用于贊頌場合:三韻句式,用意大利三韻句;四音步式,每行詩句為四音步,而不是五音步。梅瑞狄斯的《現代的愛情》組詩,在主題表達的安排與韻式(abba cddc effe gh-hg)處理上顯然與十四行詩有聯系。但是他的十六行詩能否被納入十四行詩的范疇還是很成問題的。
在歷史上,十四行詩起源于意大利中世紀時流行于民間的短歌,發展過程的詳細情況已難于考查,可能是在流行于西西里地區的由兩個四行詩組成的短八行詩后面加上兩組疊句(兩個三行押韻詩)構成。一般認為,最先使意大利體十四行詩形成固定形式的是意大利詩人吉奧科莫·達·倫蒂諾(創作全盛時期為1215—1233,約卒于1250);他寫的詩歌是每行11個音節,尾韻格式是ababababcdecde。與倫蒂諾同時代的詩人,如蒂沃利修道院院長、雅各布·莫斯塔奇、皮耶羅·德里·維涅、莫納爾多·達基諾都使用過這種形式,并確立了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劃分。還是到了圭托內·達雷佑(1230—1294)的手中,才確立了第一部分abbaabba的格式。由于但丁寫了《新生》《詩集》,彼特拉克寫了《詩集》,這一形式才成為傳統的形式;后來安東尼奧·達·滕波又在《節奏藝術概論》一書中首次從理論上對十四行詩作為一種詩歌類型進行了闡述。但丁寫給貝亞特里切的十四行詩,彼特拉克寫給勞拉的十四行詩,用雪萊的話說,“仿佛是一些咒語,使內心最深處被魔法禁扼的喜悅和由愛情而產生的痛苦奔涌出來。”這些詩開頭對強烈的感情進行陳述,然后進一步發展。但是這種詩歌不免有矯揉造作的痕跡,這種風格來源于對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情主題的模仿。這種矯揉造作之風在15世紀和16世紀時隨著十四行詩這種形式一道傳入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波蘭和英國,后來又傳播到德國、斯堪的納維亞諸國和俄羅斯等地,直至流行于全世界。彼特拉克以后,十四行詩在意大利曾受到一些詩人的輕視,例如塞拉菲諾·達拉奎拉(1466—1500)就持這種態度。但是隨著塔索(1544—1595)及其同時代詩人(米開朗琪羅、本博、卡斯蒂利奧尼)作品的發表,十四行詩又被肯定為最適合于抒情,并且也廣泛適用于其他主題的詩歌形式。后來的幾百年間,許多詩人都以嫻熟的技巧采用十四行詩的形式進行了創作(如阿爾菲耶里、福斯科洛、卡爾杜齊、鄧南遮等)。
把十四行詩引入西班牙的是以寫詩著稱的桑蒂利亞納侯爵(1398—1458),不過這種詩歌形式直到胡安·博斯坎(1490—1552),特別是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1503—1536)及洛佩·德·維加(1562—1635)的時代才得到確立。把十四行詩引入葡萄牙的是薩·德·米蘭達(1481—1558)和他的弟子安東尼奧·費雷拉(1528—1569)。在葡萄牙寫十四行詩著名的有路易斯·瓦斯·德·卡蒙斯(1524—1580)以及近代的安特羅·德·肯塔爾(1842—1891)。把十四行詩引進法國的是克萊芒·馬羅(1496—1544)、梅蘭·德·圣熱萊(1491—1558);“七星詩社”詩人若阿坎·杜倍雷(1522—1560)后來按照彼特拉克格式寫作了第一批非意大利體的十四行組詩,其中有《橄欖》《悲惜》《羅馬遺跡》(此詩由斯賓塞譯為英語,篇名為《羅馬廢墟》)。龍薩(1524—1606)曾試用亞歷山大格寫作,他和菲利普·德波爾特(1546—1606)都寫了大量十四行詩,在國內及英國都引起人們對這種詩的興趣。同時馬萊布(1555—1628)以權威的身份支持亞歷山大格的abbaabbaccdede(或ccdced)格式,使這種詩行長度為人們所接受。18世紀時,十四行詩在整個歐洲曾一度衰落,但泰奧菲勒·戈蒂耶(1811—1872)、波德萊爾(1821—1867)使這種形式得到復興。不久,在埃雷迪亞、勒孔特·德·利勒、瓦萊里、馬拉梅、蘭波等人的作品中,十四行詩達到了新的高度。德國接受十四行詩為時較遲,首先發表這種詩作的是G·R·韋克赫林(1584—1653),安德烈亞斯·格呂菲烏斯(1616—1664)在十四行詩寫作方面尤其有創造性成就。嗣后人們曾一度將這種形式棄之不用,直到戈特弗里德·布格爾(1747—1794)使之得到復興,并為后來的浪漫主義詩人,如施萊格爾、艾興多爾夫、蒂克等使用十四行詩進行創作開辟了道路。奧古斯特·格拉夫·馮·普拉滕(1796—1835)的十四行詩作品(如《威尼斯十四行詩》)可以列入現代最優秀作品目錄而毫無遜色;后來里爾克帶有神秘色彩的組詩《獻給奧菲士的十四行詩》(1923)和R·A·施羅德的作品又把德國的十四行詩推到了新的高峰。
十四行詩在英國的創作可謂碩果累累。懷亞特(1503—1542)從意大利把這一詩體引入英國,但是他喜歡用雙行詩作為結尾(可能在海外時受到一些不知名詩人的影響),不過他仍然遵守彼特拉克體第一部分的格式。是薩里(1517—1547)為了適應英語中押韻的詞匯比較貧乏這一特點而建立了一種新的格式:abab cdcd efef gg。這種格式在當時受到廣泛采用;但是絕不是惟一的格式,因為韻式的變化和詩句的長短都是多種多樣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這種詩歌最優秀的代表作品。斯賓塞更喜愛的韻式則是ababbcbc cdcd ee,這是介于較嚴格的意大利格式和較靈活的英國格式之間的折衷形式。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十四行組詩,從錫德尼的《愛星者和星星》(1580)到丹尼爾的《代麗亞》、德萊頓的《思想》、斯賓塞的《愛情小詩》以及莎士比亞的作品;后來多恩又轉而寫作了以宗教為主題的《神圣十四行詩》詩組。是彌爾頓把真正的意大利格式介紹到英國,擺脫組詩的限制而可以寫作單篇的十四行詩,并經常把第一部分連入第二部分而使形式更加統一(稱為“彌爾頓體”十四行詩,其前身是伊麗莎白體)。他主張,寫作時“運用數量適當的音節,豐富的詩意自然會隨句涌出,前后相連不絕”。他的這一主張同他創作無韻詩的原則相一致。彌爾頓之后,約有一個世紀之久,十四行詩受到冷遇。到了18世紀末期,在他的巨大影響下,格雷、沃頓、柯珀、鮑爾斯等又重振十四行詩風。19世紀早期,華茲華斯也受到彌爾頓的影響,但放寬了韻律要求,在他的500多首十四行詩中有將近一半的前一部分使用abbaacca格式。濟慈經常使用莎士比亞體,使之與彌爾頓—意大利體相媲美。他們的佳作重新確立了十四行詩在詩壇的地位。至此,十四行詩的主題范圍已經廣泛擴展,在L·亨特及濟慈的作品中甚至帶有不尋常的幽默。這一時期,十四行詩理論也初步發展起來,如亨特的《論十四行詩》,最后形成了T·W·H·克羅斯蘭在《英國的十四行詩》(1917)一書中提出的脫離現實的純粹派極端理論。在浪漫主義再度流行的影響下,十四行詩繼續受到重視,著名的詩人有D·G·羅塞蒂(《生命之屋》)、克里斯蒂娜·羅塞蒂、E·B·布朗寧(《葡萄牙十四行詩集》)以及斯溫伯恩等。20世紀只有W·H·奧登和D·托馬斯等少數詩人的作品能達到以往作品那樣高的水平,但是個別的詩篇,如葉芝的《麗達及天鵝》則可稱具有稀世之美。
遲至18世紀最后的25年,十四行詩才出現于美國,見之于大衛·漢弗萊斯上校的作品中。但是這種形式一旦引進,便很快流行開來。不過這些作品都平淡無奇,直到朗費羅(1807—1882)運用意大利格式寫作十四行詩,才使之提高到風格高雅、情感充沛的水平,堪與英國的同類作品平分秋色,這尤其表現在他的《神曲》組詩中。在他以后,擅長十四行詩的詩人有洛威爾、喬治·亨利·博克和保羅·漢密爾頓·海恩等。更近期的作家有E·A·羅賓遜、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萊、梅里爾·莫爾、艾倫·泰特、E·E·肯明斯,他們的作品都受到詩壇的稱贊。如果篇幅許可的話,還可以舉出許許多多擅長十四行詩體的詩人,他們的水平遠遠高出羅賓遜筆下所指的那些十四行詩“詩人”:
在十四行詩上撥弄技巧的小人物,
也能搞出些不帶靈魂的名目,
只是在白天里曇花一現,
隨即消失在茫茫的黑夜。
在十四行詩的發展過程中,盡管其基本特征一直保持不變,但是,從19世紀以來,無論在歐洲還是美國,它表達的內容都從開始的以愛情為主擴展到幾乎可以表達各個領域的主題和各種各樣的感情。從結構上看,即使在其傳統格式內也已反映出現代詩歌的各種主要影響:例如,霍普金斯的“彈跳韻律”和自由體詩歌的一些新手法使得抑揚格模式的節奏有了變化的余地;嚴格的韻式規定也為更新鮮的韻律所代替;一些更加自然的習慣用語也取代了許多造作生硬的詞語。十四行詩在其800多年發展史上顯示出的變革更新表明,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們不會減少對它的興趣和使用;同時也表明,雖然它本身的難度使得運用這種詩體寫成的作品當中只有極小的一部分稱得上是佳作,但是,這些困難今后仍不會使天賦聰穎的詩人們望而卻步,他們要以這種詩體來展示自己的詩才,因為正如羅塞蒂所說的,它是:
……某個瞬間的紀念碑,——
產生自永恒的靈魂
為紀念那逝去卻又不朽的時刻。
上一篇:黎巴嫩近現代文學
下一篇: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