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詩社
指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以皮埃爾·德·龍薩為首的一個不大的詩人團體。龍薩在1556年為歡迎一位新成員加入該詩社而作的一首哀歌中,首次使用這個術語。
雖然這個團體的成員時常有所變動,但最多不超過7人。所以龍薩按照古代著名的亞歷山大流派詩社使用的稱呼,取名為七星詩社。這個詩社在1556年時的成員有龍薩、雷米·貝洛、若阿基姆·杜倍雷、朋都士·德·泰雅爾、讓·安東尼·德·巴伊夫、雅克·佩爾捷和艾蒂安·若代勒等。
七星詩社的三位成員佩爾捷、杜·倍雷和龍薩對奠定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理論基礎做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貢獻。早在1541年,佩爾捷就翻譯并出版了賀拉斯的《詩藝》。在這本書的序言中他提出了一項基本原則,主張法國作家要用祖國的語言,而不用拉丁文或希臘文進行寫作。這一主張后來被龍薩所采納。佩爾捷又出版了《論詩的藝術》(1555)一書,重申了自己的主張,同時堅持詩歌的圣潔性質,研討了表達手法與法國人才能之間的關系、模仿的功用、詩歌的各種主題和類型等問題。
在理論問題上杜倍雷和龍薩都可以稱為佩爾捷的弟子。杜·倍雷于1549年發表了著名的《保衛與發揚法蘭西語言》,譴責了當時流行的認為法語詞匯貧乏的觀點,指出法語可以表達最高級的詩歌意境和哲學思想,和任何古代的或現代的語言相比,都毫不遜色。法國詩人需要做的是努力熟悉古典名著及更加重要的現代文學,兼收并蓄,化為己有,形成法語新的高雅形式。這篇文章語言激烈,發表適時,成為該社的文學宣言。
龍薩的《法國詩歌藝術簡論》(1565)一書是為初學者編寫的一部簡明實用的詩歌手冊。他像佩爾捷和杜倍雷一樣,主張要用法語寫詩,但是他同時要求作家盡力熟悉古典名著。他視詩人為受到繆斯女神啟迪的先知,他要求詩人極力尊崇詩歌的圣潔地位,對詩歌的名聲不能貶損。
17世紀初,法國詩歌發生了馬萊伯“革命”(1605),實際上是把龍薩及其詩友們的見解進行了規范化。在法國古典主義時期,這些“條規”受到忽視;隨著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詩社詩人們的主張又活躍了起來。“七星詩社”對法國詩歌的影響是持久而廣泛的。
上一篇:一千零一夜
下一篇:萬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