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三分國(2),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3),遺恨失吞吳(4)。
【注釋】
(1)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該圖形有一定的法度和規(guī)模,其用途是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zhàn)。八陣為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諸葛亮所布的八陣圖,現(xiàn)有記載的有四處:一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東南長江畔),六十有四,方陣法;一在彌牟鎮(zhèn)(今四川省新都縣東北),二十有八,當頭陣法;一在棋盤嶺(今湖南省邵陽市南),相傳為亮與客對弈處,二百五十有六,下營陣法;一在陜西沔縣東南,定軍山東高平,為諸葛亮宿營處,營東即八陣圖。杜甫詩指的當是夔州八陣圖,詳細記載的有《劉禹錫嘉話錄》:夔州西市,俯臨江沙。下有八陣圖,三蜀雪消之際,澒涌滉漾。大木十圍,枯槎百丈,隨波而,幾乎水落川平,萬物皆失故態(tài),諸葛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近六百年,迨今不動。《東坡志林》:諸葛亮造八陣圖于魚復(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東),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相去二丈。桓溫征譙縱,見之曰:此常山蛇勢也。吾常過之。自山上俯視百余丈,凡八行,為六十四蕝。蕝正圓,不見凹凸處,如日中蓋影。及就視,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
(2)功蓋:諸葛亮在三國有蓋世的功業(yè)。三分國:指后漢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
(3)石不轉:諸葛亮布石為陣的八陣圖,即使長江水漲時也仍然不動。
(4)失吞吳:失策于吞吳。
【賞析心得】
大歷元年(766)的暮春時節(jié),杜甫舉家順長江東下,自云安至虁州。一到岸,他就幾乎不停地瞻仰游覽了白帝城、武侯廟、八陣圖等后漢和三國遺址,懷古詠懷,留連徘徊。其中,他特別景仰諸葛亮,寫下了留傳千古的絕句《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作者如椽詩筆,字字千鈞,僅用十字就概括了武侯的功與名。當年,孔明躬耕南陽,劉備三顧茅廬,他就提出了《隆中對》,指出天下三分的大勢,力主聯(lián)吳抗魏。“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是幸運的,他的策劃得以實現(xiàn),中國大地上終于形成長達半個世紀的三國鼎立的穩(wěn)定局勢。作者盛贊諸葛武侯在三國時代功業(yè)蓋世,評價非常準確。但這次他是來到虁州城下、長江邊上的八陣圖前,所以緊接著點題“名成八陣圖”。八陣圖是他畢生研究的軍事成果,也是他卓越軍事才能的高度體現(xiàn)。相傳武侯的八陣圖有四處,它們分別發(fā)揮了不同的作用。在今湖南省邵陽市南的棋盤嶺,據(jù)說有一處八陣圖,可能是他與客對弈,研究八陣圖法時所用。一處在成都附近新都縣東北的彌牟鎮(zhèn),估計是蜀漢操練軍隊時所用。還有兩處,分布在魏蜀、吳蜀交界的最前方,那就可能是實踐使用了。其中一處在陜西省沔陽縣東南定軍山下,原為亮伐魏宿營處,營陣即布有八陣圖;另一處就是在古虁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東南長江邊上,即當時作者游覽之地。“江流石不轉”,作者未對虁州八陣圖進行描述,歷經(jīng)五百余年,他看見的就是長江流水依舊,石堆屹然不動。由此,他浮想聯(lián)翩,感慨無限。孔明的策劃,三國分立的最終目標是天下統(tǒng)一,為此,他耗盡畢生精力,協(xié)助劉備,“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引自諸葛亮《后出師表》)。就在“漢事將成”,統(tǒng)一有望之際,劉備激一時之憤,不顧大局,興師伐吳,蜀吳聯(lián)盟毀于一旦,自己也難有回天之力。最后結果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千古遺恨,即使?jié)L滾長江水也沖刷不走,永遠定格在無情的歷史中了。“遺恨失吞吳”,作者憑吊遺跡,懷古抒懷,以犀利的眼光,點出了蜀漢敗亡的轉折拐點,這是發(fā)人深思的。他是否在告誡當時的統(tǒng)治者,安史之亂也是唐王朝由盛變衰的歷史轉折點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力挽狂瀾的當代武侯又在哪里呢?
上一篇:李適之《罷相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元結《欸乃曲五首選三》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