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賢初罷相(2),樂圣且銜杯(3)。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注釋】
(1)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寶五載(746),獲準免去左相職務(wù),非常高興,“遽命親故聚會”,并寫了這首詩。
(2)避賢:避讓賢路的簡稱,指交印辭職,給才德高的人讓路。避賢常作老年退隱的自謙辭。漢·司馬遷《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3)樂圣:樂飲清酒。古人稱濁酒為賢人,清酒為圣人。避賢樂圣:含有避濁就清的雙關(guān)語。銜杯:飲酒。
【賞析心得】
李適之是唐太宗之子恒山王承乾之孫,真正的金枝玉葉,出身高貴。他的仕宦生涯,早在中宗神龍初(公元705年左右),就起步于左衛(wèi)郎將。至開元中,累遷通、秦、陜諸州刺史,治郡有方,以強干見稱,且為政不苛細,深得下屬擁護。后又任河南尹、御史大夫、刑部尚書,開元二十七年(739)兼幽州長史、知節(jié)度事。天寶元年(742)升為左相,與奸相李林甫同在一個宰相班子。這下好了,同是金枝玉葉,含金量高的倒斗不過含金量低的,幾個回合下來,李適之就敗給了李林甫,失去了玄宗的信任。從此,他整日閑坐家中,無所事事,門可羅雀,車馬稀少。這對平日喜交朋友,嗜酒暢飲的豪爽之人,簡直就是一種懲罰。于是難守寂寞的詩人向玄宗遞上奏折,請求罷相。很快得到批準后,他如釋重負。但回家后,連一個來勸慰的人都沒有,他更是倍感孤獨。為此,他兒子打算辦一家宴,邀請父親的老朋友來敘敘舊,以緩解老爸的苦悶。哪知其兒費力張羅,到處邀請,仍無一個客人登門。不料世態(tài)炎涼,人心淡薄到如此程度,父子面面相覷,無言以對。適之含淚走進書房,感慨不已,揮筆寫下《罷相》詩。
“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懾于奸相的淫威,豪爽著稱的詩人,也不得不用隱喻、曲折的方式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詩人說,我為了給德才高的人讓路,剛剛交了左相印,辭職不干了。這樣做,圣人皇帝樂意了,而我也可放開海量大杯喝酒了。于公于私,都為有利,于上于下,君臣皆樂,這事值得慶賀,那就舉杯暢飲吧。詩中把對奸臣的姑息退處,說成是“避賢”,將放棄斗爭,讓其誤國害民,說成是“樂圣”,明明是反話正說,雖不失幽默機智,但澀澀苦味直透心扉!弱者的譏笑,似乎是無可奈何!詩人一向以強干見稱,自己又是金枝玉葉,他在有生之年,要做出最后反擊,那就是罷相設(shè)宴,以示慶祝。設(shè)酒宴請賓客的理由極具挑戰(zhàn)性,結(jié)果是幾乎無人敢來赴宴,又極富諷刺性。想當(dāng)年,“夜則宴賞”,家常便飯。為此,他在天命之年曾揮豪寫詩:“朱門長不閉,親友恣相過。今日過五十,不飲復(fù)如何?”
無人赴宴的“罷相宴”,連同這首《罷相》詩及其作者李適之,從此載入史冊,流傳后世,它們影射了玄宗后期的昏庸,奸相李林甫陷害賢良的瘋狂。過不多久,李適之便被逼自殺了,大唐盛世也快謝幕了。
上一篇:王維《白石灘》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杜甫《八陣圖》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