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運清
短篇小說集。作者趙樹理。作家出版社1963年9月第一版。收入《登記》、《鍛煉鍛煉》、《老定額》、《套不住的手》、《楊老太爺》、《張興來》、《互作鑒定》等六個短篇小說和傳記《實干家潘永福》、書信《隨〈下鄉(xiāng)集〉寄給農村讀者》,共八篇。其中,除《登記》寫于1950年外,另七篇均為1958年后所作。趙樹理出身農村,植根山野,以運用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反映農民所關心的問題為己任。30年代立志當“文攤文學家”,40年代以《小二黑結婚》和《李有才板話》等名作佳篇譽滿文壇,被稱為具有“新穎獨創(chuàng)的大眾風格的人民藝術家”(周楊語)。解放以后,他的地位和工作環(huán)境有所改變,但是全心全意為農民寫作的志愿沒有變。在《隨〈下鄉(xiāng)集〉寄給農村讀者》的信中,再次申明:他的作品是寫給農村讀者看的。他采用“評東家長、論西家短”的方式寫小說,目的在于勸人明理,消除舊的文化、制度、風俗、習慣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建設新文化,樹立新風尚。《登記》是為配合宣傳婚姻法“趕”出來的。據此改編的戲劇《羅漢錢》曾經風靡城鄉(xiāng)。小說中張木匠用鋸梁打小飛娥的情節(jié)以及人物間精彩的對話,具有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小飛娥受制于封建婚俗,忍痛帶著戀人贈送的信物一羅漢錢,出嫁張木匠。因舊情難斷,借回娘家之機與過去相好的約會。張本匠聞知,無可奈何。后經母親提醒,用鋸梁狠揍小飛娥,果然見效。張木匠的母親何以有如此計謀?原來年輕時,她曾有過同樣的經歷和體驗。新社會有了婚姻法,反對父母包辦,提倡婚姻自由。小飛娥不愿讓女兒艾艾重罹自己的不幸命運,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同意艾艾自由選擇對象,到政府登記結婚。這雖是一篇應時之作,但因得力于作者豐厚的生活積累和嫻熟的藝術技巧,仍不失為妙趣橫生的杰作。它與那些圖解政策和法律條文的浮淺之作有天壤之別。《鍛煉鍛煉》塑造了爭先農業(yè)社兩個落后婦女形象,即“小腿疼”和“吃不飽”。對她們好吃懶做、占尖耍滑、損公利己的思想行為進行善意的諷刺和批評,同時對農村干部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時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給予分析和評判。在當時不少人頭腦發(fā)熱,認為農民的共產主義熱情空前高漲的情況下,趙樹理以冷靜、嚴謹的現實主義態(tài)度,表現農民因襲的沉重精神負擔,說明社會主義革命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楊老太爺》取材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生活,對阻撓大兒子鐵蛋參加革命工作,又不讓二兒子金蛋當民工支前的中農楊大用,進行了批評。頌揚先進,針砭時弊,是趙樹理“問題小說”的特色之一。《實干家潘永福》是針對盛行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形式主義和浮夸風而寫的紀實作品。作者通過藝術描寫,旗幟鮮明地提倡不務虛名,不怕艱苦,實事求是認真工作的精神。在作品末尾,畫龍點睛地指出:“經營生產的最基本目的就是為了‘實利’,最要不得的作風就是只擺花樣讓人看而不顧‘實利’。”在那種時候提出這樣的生產經營思想,是需要一定眼力和膽量的。與此篇精神相似的《套不住的手》,寫古稀老農陳秉正,不安于閑適享受,主動參加集體勞動。兒子給他買的手套,多次丟失,難以套住那雙勞動慣了的手。作品正面歌頌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精神。《互作鑒定》則很有風趣地描寫回鄉(xiāng)務農的初中畢業(yè)生劉正與縣委書記互作鑒定的故事。劉正在校期間,曾以輕蔑的態(tài)度給縣委王書記作鑒定:“土頭土腦,小天小地,沒有大志,只懂種地。”劉正回鄉(xiāng)后,不安心農業(yè)生產,還給縣委寫信,歪曲事實。后經領導批評教育,有所覺悟。他的同學陳封把王書記對他的批評教育歸納為四句話:“自命不凡,坐臥不安,腳不落地,心想上天。”以此作為對劉正的鑒定。收入這個集子的作品,保持了趙樹理風趣、幽默、通俗、明快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建國后他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的主要成就。
上一篇:張學軍《上甘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謝錫文《不僅僅是留戀》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