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佛寺
是供僧眾禮佛居住的建筑,是佛教傳入中國后才出現(xiàn)的建筑類型。最早見于我國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東漢明帝時的洛陽白馬寺,是由當(dāng)時的官署改建的,是一個以塔為主,塔在中心的寺院。隋唐以后,受到中國古代建筑中以殿堂庭院為主的傳統(tǒng)影響,塔建于寺旁寺后或另建塔院,轉(zhuǎn)變?yōu)橐缘钐脼橹行牡乃略翰季帧K略壕植垦b飾如火焰形拱門、束蓮柱、卷渦紋柱頭等,保留著外來的影響,但從整體來看,平面布局、木梁柱屋架、四阿或九脊屋頂,鴟屋、筒、瓦、勾闌等,基本上是中國固有的建筑形式。隋唐時佛寺的主體部分,采用對稱式布置,即沿中軸線排列山門、蓮池、平臺、佛閣、配殿及大殿等,殿堂為中心。此外鐘樓的設(shè)置,至少在晚唐的廟宇中已成為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軸線的東側(cè),并不是所有佛寺都采取中軸對稱,十分規(guī)整的形式。西藏地區(qū)信奉藏傳佛教,除佛殿、經(jīng)堂外,還要有保存活佛遺體的靈殿、喇嘛住宅等。這種佛寺多建在山上,所以不采取絕對的中軸對稱,而是隨山勢起伏靈活地布置,如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就屬這種類型。山西渾源縣的懸空寺更是一種奇特的形式,所有殿堂都用插入山石中的懸梁支撐,懸空建造在陡山壁上,上下交錯重疊,表現(xiàn)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佛殿最開始是長方形的殿堂,殿內(nèi)有佛壇,壇上橫向排列著眾佛像。后來發(fā)展為樓閣式佛殿,因為佛像的形體越來越大,造型也日益豐富和復(fù)雜,一般長方形佛殿容納不了。如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外觀為二層樓閣形式,內(nèi)部實為三層,中央是一個貫穿三層的空井,井內(nèi)供奉著一座高達16米的觀音塑像。在我國西藏、青海地區(qū),還可以見到一種“都綱”式的佛殿,這是一種藏傳佛教特有的佛殿形式,平面呈不規(guī)則形狀,面積很大。這種佛殿的屋頂多采用藏族平屋頂,因為面積大,又要從屋頂采光,所以產(chǎn)生了由平頂、坡頂組合的,高低錯落的復(fù)合式屋頂,具有強烈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中國佛寺除了用作宗教活動場所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文化和旅游建筑的性質(zhì),豐富了城市的建筑藝術(shù)面貌,也裝扮了祖國河山。
上一篇:繪畫·人物畫
下一篇:傳統(tǒng)美德·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