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拳搏
西周時已有拳勇,主要是以拳術、角力為主的徒手武藝。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有了廣泛的流行。《詩經·小雅》:“無拳無勇,職為亂階。”諷刺無能小人既沒有拳擊的力量和技能,又缺乏男子漢的勇氣,卻專門制造禍亂。春秋之際,統治者重視習拳練武,武風素盛的齊國尤為突出。《荀子·議兵》:“齊人隆技擊。”技擊就包括拳勇,齊國是東部的一個大國,荀子是戰國時期人,生活在齊國,親眼看到當時齊國盛行技擊之類拳術活動。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即位之后,任命了善于理國的管仲為相,管仲提出“寓兵于農,兵民合一”,“于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眾者,有則以告。”(《管子·小匡》)經管仲這一提倡,拳術活動在齊國有了很快的發展。漢代時興手搏,也稱作“抃”或“卞”、“弁”,即徒手搏斗。(《漢書·甘廷壽傳》)手搏以體現攻防格斗技巧為其運動特征,以提高各種兵械技術水平為目的。這種競技形式標志著我國古代拳技的肇始。由于拳術便于近戰,練習起來又極簡單,所以全國各民族中都有廣泛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了南拳、形意拳、華拳、通臂拳、查拳、少林拳、炮拳、太極拳、紅拳、六合拳等類別。到了明代,明將戚繼光對拳術有過相當詳盡的論述。他在《紀效新書》中,概括地歸納了拳術練習的特點,提出:“大都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利便,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番倒插,其猛也披劈橫拳,其快也話提朝天,其柔也知當斜閃。故棒、棍、刀、槍、釵、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戚繼光的這段論述,對于拳術中的踢、打、摔、拿、起伏轉折、閃展騰挪、竄蹦跳躍、跌撲翻騰,以及手法、身法、步法、精神、氣力方面的特點都有概括。
上一篇:繪畫·揚州八怪
下一篇:音樂戲曲·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