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清溪廟神
亦題《竺曇遂》。東晉志怪小說。陶潛撰。原載《搜神后記》卷五。《太平廣記》卷二九四錄載。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選錄。小說敘寫:竺曇遂是個受戒修行的僧人,年二十余,白晳端正。一次,他從清溪廟前經過,順便入廟觀看。晚歸,夢一婦人來對他說:您不久就要來做我們的廟神了。曇遂問知她是清溪廟里的神姑。此后時間不長,曇遂果然得病。臨終,囑告一起學道者,常去清溪廟看他。曇遂死后,那些學道者就一起往訪清溪廟,受到神靈的親切問候,聲音和曇遂生前一樣。諸人離開之前,廟神很想聽聽歌詠偈頌的聲音。于是曇遂生前同伴慧覲先唱,廟神和之,感離傷別,悲切嘆息不止。小說通過竺曇遂謁廟得夢,獲病身亡,做了清溪廟神,與生前同道者歌詠唱和的描述,表現了他雖為出家修行者,卻不愿做神靈而眷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和悲傷哀怨的思想感情,說明神靈生活未必美好,人世才是真正值得留戀和向往的。竺曇遂是一個令人同情的人物。他年輕端正,而“流落沙門”(明抄本《廣記》),只因順道入廟觀看,便被清溪廟神姑召走,做了廟神。作品敘寫他的遭遇,似有針砭宗教之意。小說情節奇特而富有情趣,結構比較完整,有些描寫亦較細膩。尤其是寫清溪廟人神敘舊、唱和的情形,筆觸細致,繪聲繪形,真切傳神,頗富情致。廟神的唱詞,抒發“窈冥之嘆”,感情強烈,有助于悲劇形象的刻畫。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淳于矜》簡析
下一篇:《先秦·晏嬰·靈公禁婦人為丈夫飾》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