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張載
北宋學者、教育家。字子厚。祖上為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后僑居風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世稱橫渠先生。理學創始人之一。少時喜讀兵書,好談軍事,曾想組織武裝收復洮西失地。后受范仲淹影響轉而學習儒學,對《易經》尤有研究。曾在京師設壇講《易》,聽者甚眾。后被聘為長安學宮教授。三十八歲中進士,做過縣令、崇文院校書。晚年辭職回到橫渠鎮講學、著書,在關中一帶很有影響。以他為首的“關學”是宋代四大主要理學流派之一。
張載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哲學政治思想基礎之上的。他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充塞于宇宙的實體,由于“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生生”、“進進”的物態,批判了佛、道兩家關于“空”、“無”的觀點。又認為凡統一的事物中,一定含有對立的兩個方面,探究到事物對立統一的某些原理。在人性論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見解。認為天地之性是本然之性,是善的。氣質之性是人形成后才有的,有善與不善、剛與柔,才與不才的區別。因此他提出教育的作用在于變化氣質,使人復歸到純善的天地之性,達到圣人之性。“圣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正蒙大心》)。在教育內容和修養方法上,重視“禮”的教育,“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會好”。修養上,強調“勉”和“矯”。“勉”是不斷修養學習,以期達到返性的境界;“矯”是“矯惡為善,矯惰為勤”,以達到變化氣質的目的。教學上主張因材施教,做到“盡人之材”。學習上強調志趣、博學、善疑、札記、成誦和力行、矯惡為善。著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等,編入《張子全書》。
張載是北宋時期卓越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中雖有一定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性,但仍有許多進步的現實意義,對于后來的教育家如明代的王廷相,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尤其是宋以后陜西地區的關中后學有很大影響,因此被稱為“關中士人宗師”。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張衡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張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