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字舞
一種古代舞蹈形式,即由舞人在舞蹈中的動作和隊形變出各種字樣。初唐,高宗武后時所作《圣壽樂》,用一百四十人表演,舞者戴金銅冠,穿五色畫衣,擺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十六字。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唐代西南南詔國入貢《南詔奉圣樂》,德宗親于麟德殿觀之。舞共六成,序曲二十八疊。舞人執(zhí)傳統(tǒng)舞具羽翟,四人為列,共四列。舞“南字”,歌《圣主無化》;“紹”字,歌《南詔奉天樂》;“奉”字,歌《海宇䃋文化》;“圣”字,歌《雨露覃無外》;“樂”字,歌《辟土丁零塞》。皆一章三疊而成。到大和中(827~835)據(jù)王建《宮詞》,尚有《太平萬歲》的字舞。舞伎分為兩隊,穿著羅衫,上繡金鳳銀鵝,華麗的服裝,成隊的舞伎,以便組成文字。宋代仍繼續(xù)這種形式的隊舞,據(jù)周密《齊東野語》載,州郡遇皇帝生日,以舞伎舞出“天下太平”字樣。元代風(fēng)俗,皇帝騎馬入宮時,教坊舞妓須歌舞于前,舞出“天下太平”字樣。明朱載堉曾繪有字舞圖,清趙翼也記述了元宵節(jié)西廠舞燈排字盛況。字舞也常見于民間。今湖南《高花燈》就有以燈擺字的形式,甘肅舟縣東山五月十五燈會,亦有舞“壽”字的習(xí)俗。
上一篇:音樂戲曲·姜夔
下一篇:醫(yī)學(xué)·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