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汪廣洋
字朝宗。高郵(今屬江蘇)人。少從余闕學,善篆,工詩歌,元末舉進士。明太祖渡江,召為元帥府令史,出參軍事,曾任江南行省提控,遷江南行省都事及江西行省參政等職。太祖洪武(1368—1398)初年,山東新平定,命往安撫新歸附之官民。召入為中書省參政,后以御史彈劾,放還鄉,再徙海南。尋召還,封忠勤伯,拜右丞相。左遷廣東參政。召為御史大夫,復拜右丞相。坐貶廣南,舟次太平時賜死。廣洋位至臺輔,其詩雖多題詠應制之作,但氣魄雄偉,頗能體現開國氣象。這一特點在七言歌行中更為突出,如《歌風臺》雖詠漢高祖劉邦還鄉事,實際上是借詩歌以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歌頌明朝之建立:“古臺秋風吹野蒿,大江直下奔驚濤。塊然崛起下數仞,意氣尚欲憑之高……故鄉故鄉歸去來,槌牛釃酒臨高臺……酒酣拔劍大風里,自舞自歌隆準起。愿以猛士守四方,山川草木從風靡。惜哉漢高之慮在目前,於變時庸恐未然。”《從軍樂》更為直接地表現開國之初明軍將士的責任感、榮譽感:“天子有詔征不庭,重選前鋒掃幽朔。出門萬里不足平,宛駒照耀黃金絡”,“少年忽憶慷慨事,便起酌酒澆心胸。酒酣耳熱聲摩空,手提三尺青芙蓉。前將軍,古都護,將士在榮不在富。一朝手格樓蘭歸,人擁都門看馳騖”。這是只有在國家興盛、人們自信心較強時才有的景象。廣洋詩中描寫朝中大典的作品多豐贍典雅,渾樸端重,富于氣勢,這與其身份地位有關。宋濂在為汪詩集所寫的序中稱其久處臺閣“覽乎城闕宮觀之壯、典章文物之懿、甲兵卒乘之雄、華夷會同之盛,所以恢廓其心胸、踔厲其志氣者,無不厚也,無不碩也,故不發則已,發則其言淳龐而雍容,鏗鍧而鏜鎝”。指出了作者生活經歷與其風格的關系。其近體詩則多清新明暢之作,如《嶺南雜錄》三十首等。著有《鳳臺吟稿》十卷。《明史列傳》卷九、《明史》卷一二七并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汪元量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流類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