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
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初的歐洲音樂流派。它的口號是“返回巴赫”,即反對浪漫派音樂的主觀性和標題性,主張音樂應回到理性的世界。認為作曲家的作用不是表達感情,而是要控制抽象的音響組合。主張結構至上的音樂觀,認為音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事物中建立起秩序。因而,新古典主義音樂把注意力集中在作曲的技巧、聲音的優美和音樂的情趣上,它傾心于技術和形式,而忽視內容和情感。它雖然主張應在音樂的形式和情感之間取得一種理想的平衡,但實際上推行的卻是以形式代替情感的創作思想。新古典主義結束了浪漫主義所倡導的綜合藝術的音樂局面,從標題音樂轉向絕對音樂。作曲家亦不再象浪漫主義作曲家那樣,把貝多芬和瓦格納捧為至圣,而開始轉向對享德爾、斯卡拉蒂、庫普蘭、維瓦爾弟的崇拜,并仿效他們的作曲形式。新古典主義雖然模擬古典音樂風格,但在創作手法上卻采用現代新技法。這一流派的倡導者是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1927年,他在英國一家雜志上首次提出“返回巴赫”的口號,從而奠定了新古典主義音樂的理論基礎。斯特拉文斯基亦為該音樂派流首屈一指的實踐家,他的舞劇音樂《阿波羅藝術之神》和 《仙女之吻》、合唱曲《神圣交響曲》 以及《兩架鋼琴協奏曲》被稱為該流派最典型的作品。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是較早的新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有《喜劇序曲》和 《鋼琴小奏嗚曲》。此外,受該流派影響較深的作曲家有德國的亨德米特、法國的奧涅格、米約、普朗克以及蘇聯的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和匈牙利的巴托克。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柯達伊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達拉皮科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