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詩·晚清詩歌
果然如黃景仁預感的,巨大的憂患降臨到中國,從鴉片戰爭始中國陷入內憂外患之中。也正是在此時出現了杰出的思想家和詩人龔自珍。
龔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se瑟]人,號定盦[an安],浙江杭州人。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預感到危機的來臨,呼吁進行社會改革,寫了許多抨擊現實的著作,詩歌也是他批判現實的武器。他的《詠史》一詩向來被人稱道: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和龔自珍齊名的魏源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詩人,其憂國愛民的詩作同龔自珍近似。鴉片戰爭中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許多好詩傳世。
鴉片戰爭之際,出現過許多愛國詩篇,如詩人張維屏的長詩《三元里》就寫得有聲有色,表現了鮮明的愛憎,熱情地歌頌了人民群眾的抗英斗爭: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
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
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
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
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
眾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
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
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
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
下者田塍[cheng承]苦躑躅,高者岡阜愁顛擠。
老天也來幫忙下起大雨,火藥淋濕,槍炮失靈,英軍死傷慘重,眼看就要被全殲。可是腐朽無能的清政府阻止三元里民眾進擊,網開一面,使殘余的英軍得以逃遁,這使詩人無比憤慨。優秀詩人替人民說了話。
到19世紀后期,清王朝內外交困,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隨著救亡運動的展開與發展,梁啟超等人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要求“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梁啟超語),也即以舊形式表達新思想,應該說這也是一種進步。也就在這時出現了杰出詩人黃遵憲。
黃遵憲(公元1848—1905年),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人。他是一名職業外交家,在東西各國居住多年,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但他一直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并且是清末維新運動中的一員。他說:“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就是主張寫親身經歷,親身感受,說自己要說的話,不要去當古人的奴隸。他經歷多,“百年過半洲游四”,到過四大洲,見識深廣,思想解放,所以他的詩內容開闊,手法靈活,真正實現了他“我手寫我口”的主張。時移世易,人的思想也要隨著世事的變化而進步,他的《感懷》詩就反映了他的這種思想:
世儒誦詩書,往往矜爪嘴。
昂頭道皇古,抵掌說平治。
上言三代隆,下言百世俟。
中言今日亂,痛哭繼流涕。
摹寫車戰圖,胼胝〔pian zhi駢枝〕過百紙。
手持井田譜,畫地期一試。
古人豈我欺,今昔奈勢異。
儒生不出門,勿論當世事。
識古貴知今,通情貴閱世。
卓哉千古賢,獨能救時弊。
賈生《治安策》,江統《徙戎議》。
當世的儒生們迂腐、固執、僵化、無知,他們誦讀古書僅是武裝嘴巴,裝點門面。他們動輒說古代如何如何,指手劃腳高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開口就是夏商周三代,說百代以下只要效法三代就好了。說到今天的亂世,他們只會痛哭流涕。繼而大講古代車戰的經驗,累死累活寫出長長論文;或者研究古代的井田制,并要拿到今天實行。詩人說,古人并不是存心騙我們,只是今天和古代已完全不同,古人那套東西怎能用于今天?儒生們對當今世界懵[meng猛]然無知,就沒有資格評論當前世務。認識歷史是為了認識今天,要了解今天更重要的是去觀察世界。歷史上的卓越人才都是能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的,像漢代的賈誼寫《治安策》、晉代的江統寫《徙戎議》那樣。這些話在今天看來不算稀奇,但說在一百多年前,那是須有相當見識的。在他的《人境廬詩草》中,詩人還介紹了許多西方國家的歷史和現實知識,講到許多中國人聞所未聞的事物,開闊了當時人們的眼界。
和黃遵憲同時的一些著名的維新派人士,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也都有許多好詩留世;而當時以復古為趨向的“同光體”詩人卻沒有什么傳世之作。
19、20世紀之交,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許多革命志士如章太炎、秋瑾、鄒容、陳天華等都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們的錚錚作響的詩句將與他們的英名一樣永遠垂示后人。下面是秋瑾的一首《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萬里乘風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鄒容在1901年東渡日本之前也曾寫詩言志:
落落何人報大仇?沉沉往事淚長流。
凄涼讀盡支那史,幾個男兒非馬牛!
以柳亞子等人為首,以同盟會員為主體的“南社”是一個著名的詩歌團體,其宗旨很明確,就是要以詩歌為武器參加推翻滿清的革命斗爭,留下了許多優秀詩作。如南社重要成員蘇曼殊的《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發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上一篇:唐代的詩·中晚唐詩歌
下一篇:詩的起源和《詩經》·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