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文獻·明代文學批評文獻·明人撰寫的文學批評著述
明人撰寫的文學批評著述浩如煙海。在明人留下的別集、總集、筆記、札記中,都有可能發現與文學批評有關的內容。面對這種情形,試圖對明人撰寫的文學批評著述加以全面清理,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此豐富的內容也是我們這部書所容納不下的。這里僅就見聞所及,對明代的詩話、詞話、評點本及目錄提要等擇要略作評介。
文獻的排列,大體以詩(含詞)、文、小說、戲曲為序,同一文體內則以撰寫時間為序(有個別例外),《明代文學批評概述》中已介紹的內容從略。
《歸田詩話》 瞿佑(1341—1427)撰,凡3卷,120條。有成化二年木訥序、成化三年柯潛序、弘治庚申胡道序、洪熙乙巳瞿佑自序及乾隆乙未朱文藻跋。朱跋云:“錢塘瞿存齋先生,明洪武中,以薦歷仁和、臨安、宜陽三學教職,入為國子助教,升周府右長史。永樂初,以詩禍謫戍保安,洪熙乙巳赦還。此《歸田詩話》三卷,蓋還鄉以后所作也。”該書雜記師友言論及宦游見聞,體例似歐陽修《歸田錄》,但內容較為集中,均與詩道相關。“余觀卷中所載,如謂陸秀夫殉國,家鉉翁持節,汪水云賜還,實足以愧奸臣,壯義士,豈獨娛戲風月,以資人笑談而已哉? ”(柯序)這一評述是中肯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詩文評類存目》提要云:“此書所見頗淺。其以‘搥碎黃鶴樓’作李白語,以王建《望夫石》詩為陳克,譏張耒《中興碑》‘玉環妖血無人掃’句謂楊妃縊死,未嘗濺血,是忘《哀江頭》‘血污游魂’句也,于考證亦疏。而猶及見楊維楨、丁鶴年諸人,故所記前輩遺文,時有可采焉。”評價偏低。有《歷代詩話續編》本。
《唐詩品匯》 高棅(1350—1423)編。這是一部具有文學批評功能的唐詩總集。凡90卷,所錄620家,詩5769首。分體編次凡五言古詩24卷,七言古詩13卷,附長短句古詩;五言絕句8卷,附六言絕句;七言絕句10卷;五言律詩15卷;五言排律11卷;七言律詩9卷,附七言排律。又搜補作者61人,詩954首,為拾遺10卷。《唐詩品匯》成書于明初洪武年間,特點是分體編年,以類相從。每類選目,根據各體詩的具體情況,將入選作家分別歸納為各種不同類型,并綴以短論,品第其高下。高棅所撰總序將唐詩發展劃分為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對各個階段的總體風格和每一時期不同詩人的特色作了概括描述,指示出學習唐詩的具體途徑,而宗旨所在,是以盛唐為宗,李、杜為主。就此而言,《唐詩品匯》上承嚴羽《滄浪詩話》,下開前后七子先河,其文學批評意識是顯著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九《集部·總集類》提要指出:“宋之末年,江西一派與四靈一派,并合而為江湖派,猥雜細碎,如出一轍,詩以大弊。元人以新艷奇麗矯之,迨其末流,飛卿、長吉一派與盧仝、馬異、劉叉一派,并合而為纖體,妖冶俶詭,如出一轍,詩又大弊。百馀年中,能自拔于風氣外者,落落數十人耳。明初閩人林鴻,始以規仿盛唐立論,而棅實左右之,是集其職志也……諸體之中,各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馀響、旁流九格。其凡例謂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為大家、為名家、為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為余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間有一二成家,特立自異者,則不以世次拘之,如以陳子昂與李白列在正宗,劉長卿、錢起、韋應物、柳宗元與高適、岑參同在名家是也。其分初、盛、中、晚,蓋宋嚴羽已有是說。二馮嘗以劉長卿亦盛亦中之類,力攻其謬。然限斷之例,亦論大概耳。寒溫相代,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謂四時無別哉?《明史·文苑傳》謂終明之世,館閣以此書為宗。厥后李夢陽、何景明等,摹擬盛唐,名為崛起,其胚胎實兆于此。平心而論,唐音之流為膚廓者,此書實啟其弊;唐音之不絕于后世者,亦此書實衍其傳。功過并存,不能互掩。后來過毀過譽,皆門戶之見,非公論也。”所見甚是。有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懷麓堂詩話》 李東陽(1447—1516)撰,凡1卷。李東陽論詩,以聲調為主,注重詩與文體制的差異,其論述代表茶陵詩派的主張。《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六《集部·詩文評類二》提要云:“李、何未出以前,東陽實以臺閣耆宿,主持文柄。其論詩主于法度音調,而極論剽竊摹擬之非,當時奉以為宗。至何、李既出,始變其體,然贗古之病,適中其所詆訶,故后人多抑彼而伸此。此編所論,多得古人之意,雖詩家三昧,不盡于是,要亦深知甘苦之言矣。姚希孟《松癭集》有此書跋云:李長沙詩以勻穩為主。其為古樂府,弇州譏其類小學、史斷,乃其談詩頗津津。是時詞林諸公多以詩為事,卷中所載如彭民望、謝方石輩,相與抨彈甚切。讀之猶想見先輩風致云云。核其詞意似頗不滿于東陽。然王世貞詆西涯樂府乃其少年盛氣之時。迨其晚年作西涯樂府跋,已自悔前論。希孟所引,殊不足為憑。惟好譽其子兆先,殆有王福畤之癖,是其一瑕耳。”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收有此書,題為《麓堂詩話》。
《頤山詩話》 安磐撰,凡2卷。四庫全書收入,《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六《集部·詩文評類二》提要云:“磐字公石,頤山其號也,嘉定州人。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事跡具《明史》本傳。其論詩以嚴羽為宗。其中如以海棠為杜甫母名,尚沿小說之誤。又以‘朝扣富兒門’四句譏杜甫‘致君堯舜’之妄,亦失之固。所載譏陳循詩、嘲裁傳奉官詩,亦皆近乎小說,無關詩法。然其議莊昶‘溪邊鳥共天機語’、‘杖上梅花太極行’句,論梅堯臣‘歌欲論長恨,人將問少君’句,及排周紫芝論林逋梅詩,則固公論也。磐亦能詩,王士禎《池北偶談》嘗載其數篇,深許其工。故其評論古人,多中窾會。蓋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類如是也。”有《四庫全書》本、《明詩話全編》本。
《南濠詩話》 都穆(1459—1525)撰,凡1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詩文評類存目》提要云:“此編刻意論詩,而見地頗淺。如許彥周詩話解《錦瑟》詩,以‘適怨清和’配中四句,附會無理。而摭為異聞。楊載詩之‘六朝舊恨斜陽外,南浦新愁細雨中’,格律殊卑。‘柳色嫩于鵝破殼,蘚痕斑似鹿辭胎’,尤屬鄙俚,而指為佳句。至載入元景文‘去年先生靡恃己,今年先生罔談彼’之謔,更傷蕪雜矣。其書世有二本。一為黃桓所刻,凡七十二則;一為文璧所刻,凡四十二則,較黃本少三十則,而其中三則為黃本所無。近鮑廷博始以兩本參較,合為七十五則,即此本也。”《歷代詩話續編》據鮑本收入。首列黃、文二序。黃序稱穆“學問該博,而用意精勤,鉤深致遠,而雅有樞要,誠足以備一家之體”;文序謂其“玄辭冷語,居然合作”。所論頗為中肯。
《談藝錄》 徐禎卿(1479—1511)撰,凡1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一《集部·別集類二四》提要云:“其平生論詩宗旨,見于《談藝錄》及與李夢陽第一書。如云古詩三百,可以博其源;遺篇十九,可以約其趣;樂府雄高,可以勵其氣;《離騷》深永,可以裨其思。然后法經而植旨,繩古以崇辭。或未盡臻其奧,吾亦罕見其失也。又云繩漢之武,其流也猶至于魏;宗晉之體,其弊也不可悉據。其所談仍北地摹古之門徑。特夢陽才雄而氣盛,故枵張其詞;禎卿慮澹而思深,故密運以意。當時不能與夢陽爭先,日久論定,亦不與夢陽俱廢,蓋以此也。”《四庫全書》本《迪功集》附錄。另有《歷代詩話》本。
《夷白齋詩話》 顧元慶(1487—1565)撰,凡1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詩文評類存目》提要云:“是編論詩多隔膜之語。如秦韜玉詩‘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鉤繡辟邪’,可謂寒酸窮眼,元慶乃稱其狀富貴之象于目前,品題殊誤。所錄明詩多猥瑣。至議蔡邕《飲馬長城窟行》謂魚腹中安得有書,尤高叟之為詩矣。”何文煥輯《歷代詩話》,收入本書。
《升庵詩話》 楊慎(1488—1562)撰,凡14卷。《升庵詩話》,自明以來向無善本。有刻入升庵文集者,凡8卷(第54卷至第61卷)。有刻入升庵外集者,凡12卷(第67卷至第78卷)。有刻入《丹鉛總錄》者,凡4卷(第18卷至第21卷)。《函海》本凡12卷,附補遺3卷。此有彼無,此詳彼略,前后順序和卷帙均有不同。民國初年,丁福保匯輯《歷代詩話續編》,爰搜集各本,詳加校訂,改編為14卷,較此前諸本為善。升庵著此書在謫戍永昌之時,邊地少書,惟憑記憶,故不免小有舛訛。但學有根柢,兼富詞章,瑕玷雖存,而精華亦多。其詩少見知于李東陽,文學主張與前七子有異。
《四溟詩話》 謝榛(1495—1575)撰,凡4卷。榛號四溟山人,故名。《四庫全書》本名《詩家直說》,凡2卷。謝榛為明代后七子之一,論詩基本傾向與李攀龍、王世貞一致,主張師法盛唐,講究格調,但又略有不同。他強調超悟,認為學習前人應不露痕跡,自成一家,嘗謂:“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得此三要,則造乎渾淪,不必塑謫仙而畫少陵也。”(見《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上《謝山人榛》)對詩的意境創造、情景關系諸問題,亦不乏真知灼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詩文評類存目》提要云:“今觀其書,大旨主于超悟,每以作無米粥為言。猶嚴羽才不關學、趣不關理之說也。又以練字為主,亦方回句眼之說也。如謂杜牧《開元寺水閣》詩‘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句不工,改為‘深秋簾幕千家月,靜夜樓臺一笛風’,不知前四句為‘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云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末二句為‘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皆登高晚眺之景。如改‘雨’為‘月’,改‘落日’為‘靜夜’,則‘鳥去鳥來山色里’非夜中之景,‘參差煙樹五湖東’亦非月下所能見,而就句改句,不顧全詩,古來有是詩法乎?王士禎《論詩絕句》‘何因點竄澄江練,笑殺談詩謝茂榛’,固非好輕詆矣。至所謂詩以一句為主,落于某韻,意隨字生,豈必先立意云何,其語似高實謬,尤足誤人。是但為流連山水、摹寫風月、閑適小詩言耳,不知發乎情,止乎禮義,感天地而動鬼神,固以言志為本也。”有《歷代詩話續編》本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宛平校點本。
《國雅品》 顧起綸撰。起綸編選明諸家之詩,上起洪武,下迄隆慶,凡60卷,首列《品目》1卷。仿鐘嶸《詩品》例,對所錄各家分士、閨、仙、釋、雜等五品加以品評。《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二《集部·總集類存目二》提要云:“起綸當嘉、隆之際,太倉、歷下聲價方高,故惟奉《藝苑卮言》為圭臬。”“又聲氣交通,轉相標榜。其入品者洪武至正德僅七十九人,嘉、隆兩朝乃至五十二人,而附見名姓者尚不在其數。大抵與起綸攀援唱和,有瓜葛者居多。”有《歷代詩話續編》本。
《藝苑卮言》 王世貞(1526—1590)撰,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正稿說部,凡12卷。正文8卷,專評述詩文;附錄4卷,分論詞曲、書畫等。《歷代詩話續編》收錄正文8卷。論詞、論曲部分曾分別單行,題為《詞評》和《曲藻》。《曲藻》亦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世貞是明代后七子的代表。此書為其早年之作,主張文崇秦漢,詩法盛唐。其詩論仍以“格調說”為出發點,但解釋為“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詩即才之用,調即思之境,格即調之界”(卷一),認為格調不同,系由于才思之別,與李夢陽、李攀龍等論格調有所不同。晚年曾加以修訂,改變了其中若干自認為偏激的看法。論詞、曲、書畫較重自然,多從鑒賞角度提出看法,頗有獨到之見。
《逸老堂詩話》 俞弁撰,分上下兩卷。此書長期以鈔本流傳,但知作者姓俞。民國初年丁福保匯輯《歷代詩話續編》,始考知作者名弁,字子客。盧文弨跋云:“其書雖無大過人處,而敘述亦斑駁可喜。其論《麓堂詩話》載同官獻諛之詞,未免起后人之議,尤確論也。”所評頗為中肯。
《存馀堂詩話》 朱承爵撰,凡1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詩文評類存目》提要云:“是編凡論詩二十六條,離合參半。如論《天廚禁臠》假借格之謬,辨《漁隱叢話》論琴阮琵琶詩之非,其說皆確。他論映雪收螢一聯及蘇軾少年詩一條、歐陽修學溫庭筠一條,亦皆有理。惟所稱明人諸詩,多涉蕪雜,論樂府必合本題篇名一條,似確而固。至于不知寒山子為何人,則失之眉睫之前矣。”何文煥輯《歷代詩話》,收入本書。
《藝圃擷馀》 王世懋(1536—1588)撰,凡1卷。世懋系世貞弟,極為王世貞、李夢陽、李攀龍等人推重,以為其能追配古人。世懋不滿于“格調派”末流之失,主張“今之作者,但須真才實學,本性求情,且莫理論格調”。對具體作詩方法等問題亦有討論。《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六《集部·詩文評類二》提要云:“是編雜論詩格,大旨宗其兄世貞之說,而成書在《藝苑卮言》之后,已稍覺摹古之流弊,故雖盛推何、李,而一則曰:我朝越宋繼唐,正以豪杰數輩得使事三昧。第恐數十年后必有厭而掃除者,則其濫觴末弩為之也。一則曰:李于鱗七律,俊杰響亮,余兄推轂之。海內為詩者爭事剽竊,紛紛刻鶩,至使人厭。一則曰:嘗謂作詩初命一題,神情不屬,便有一種供給應付之語。畏難怯思,即以充數。能破此一關,沉思忽至,種種真相見矣。一則曰:徐昌谷、高子業皆巧于用短。徐能以高韻勝,高能以深情勝。更千百年,李、何尚有興廢,二君必無絕響。皆能不為黨同伐異之言。其論鄭繼之亦平允,未可與七子夸談同類而觀也。”有《學海類編》本、《歷代詩話》本等。
《詩藪》 胡應麟(1551—1602)撰,凡20卷。計內編6卷,分論古今體詩,以體為序;外編6卷,歷評周、漢、六朝、唐、宋、元各代詩,以時為序;雜編6卷,其中遺逸3卷,談前代亡佚篇章,閏余3卷,述五代、晚宋及金代詩;續編2卷,論明初洪武至嘉靖年間作品,亦以時為序。論詩以前后七子“格調說”為標準,比李夢陽、王世貞為李白、杜甫,至謂“詩家之有王世貞,實集大成之尼父”,顯然推崇過分。但他既講“格以代降”,又講“體以代變”,既重格調之“法”,又尚“興象風神”之“悟”,認為神韻應以格調為基礎,格調應以神韻為歸宿,見解亦不完全同于前后七子。且征引甚富,作為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的研究資料具有較大參考價值。《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詩文評類存目》提要云:“《明史·文苑傳》曰:胡應麟幼能詩,萬歷四年舉于鄉。久不第,筑室山中。購書四萬余卷,手自編次,多所撰著。攜詩謁王世貞,世貞喜而激賞之。歸益自負。所著《詩藪》十八卷,大抵奉世貞《卮言》為律令,而敷衍其說。謂詩家之有世貞,集大成之尼父也。其貢諛如此云云。是應麟著此書時,世貞固尚在。乃內編又自紀其作哭王長公詩二百四十韻事,豈應麟又續有所增益歟? ”有清末廣雅書局本和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排印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
《唐音癸簽》 胡震亨(1569—1645)撰,凡33卷。震亨曾編輯《唐音統簽》10集,以干支為序,此書是第10集,故稱癸簽。前9集皆錄唐詩。此集則輯錄有關唐詩研究資料,共分7目:一曰體裁,凡1卷,論詩之體裁變遷及聲病等;二曰法微,凡3卷,分24子目,格律、字句、聲調等,一一加以討論;三曰評匯,凡7卷,按時代、體裁、題材等門類評論唐代詩人和詩作;四曰樂通,凡4卷,討論樂府;五曰詁箋,凡9卷,訓釋名物典故;六曰談叢,凡5卷,采擷唐代詩人的遺聞軼事;七曰集錄,凡3卷,首錄唐集卷數,次錄唐選各總集,再次為金石墨跡。此書資料豐富,頗有系統性,凡有關唐詩源委、體制沿革、風格高下、作家短長等材料,均采擷大備。“雖多錄明人議論,未可盡為定評,而三百年之源流正變,犁然可按,實于談藝有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六《集部·詩文評類二》提要)。有清康熙刻本。又有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本,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訂正再版。
《詩歸》 鐘惺(1574—1624)、譚元春(1586—1637)編,凡51卷,其中古詩15卷,唐詩36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三《集部·總集類存目三》提要云:“大旨以纖詭幽渺為宗,點逗一二新雋字句,矜為玄妙。又力排選詩惜群之說,于連篇之詩隨意割裂,古來詩法于是盡亡。至于古詩字句,多隨意竄改。顧炎武《日知錄》曰:近日盛行《詩歸》一書,尤為妄誕。魏文帝《短歌行》:長言永嘆,思我圣考。圣考謂其父武帝也,改為圣老,評之曰圣老字奇。《舊唐書》載李泌對肅宗言:天后有四子。長曰太子宏,天后方圖稱制,乃鴆殺之,以雍王賢為太子。賢自知不免,與二弟日侍父母之側,不敢明言。乃作《黃臺瓜詞》,使樂工歌之。其詞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其言四摘者,以況四子也。以為非四所能盡,改為摘絕(按,高棅《唐詩品匯》載此詩,已作摘絕,則非惺之所改,然惺因仍誤本,是亦其失,故仍存炎武之說)。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說,豈非小人而無忌憚者哉!朱彝尊《詩話》謂是書乃其鄉人托名。今觀二人所作,其門徑不過如是,殆彝尊曲為之詞也。”鐘惺、譚元春均為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是竟陵派的代表作家。明詩自弘治以后,一變于前后七子,以古詩學漢魏、律詩學盛唐為宗旨,其末流失于空廓膚熟;再變于公安三袁,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其末流失于鄙俚輕率;鐘惺、譚元春標舉幽深孤峭,意在補偏救弊,《詩歸》一書,乃竟陵派理論主張的具體貫徹,不乏獨到之見,亦不免由此滋生新的流弊,故在明末清初頗受非議。《詩歸》中的古詩和唐詩部分均有單行本,名《古詩歸》《唐詩歸》。有明萬歷間刻本。按,《詩歸》系列的作品,明末尚有《明詩歸》10卷補遺1卷(舊題鐘惺、譚元春編)、《名媛詩歸》36卷(舊題鐘惺編),其提要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三《集部·總集類存目三》。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詩源辨體》 許學夷(1563—1633)撰,凡38卷。正集36卷,歷論周、楚、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詩;后集纂要2卷,卷一論宋、元詩,卷二論明詩。該書以“辨體”為名,所謂辨體,主要是從體裁形式、藝術風格等方面入手論述歷代詩歌之發展衍變。從這一宗旨出發,在論述方式上頗費斟酌,如“《辨體》中論漢魏詩先總而后分,論初、盛、中唐詩先分而后總者,蓋漢魏詩體渾淪,別無蹊徑,然要其終亦不免有異,故先總而后分;至唐人則蹊徑稍殊,體裁各別,然要其歸則又無不同,故先分而后總。若李杜則皆入于神,韋柳則并稱沖淡,故亦先總而后分。至元和、晚唐,則其派各出,厥體甚殊,故但分而不總也(元和、晚唐雖有總論,而非論其同也)”(許學夷《詩源辨體凡例》)。作者生當明代后期,不滿于前后七子和公安派、竟陵派的理論偏頗,因折中諸說,立論較為穩妥,對各種詩體源流的梳理和諸風格流派的探索,亦不乏卓見。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等。
《詩鏡總論》 陸時雍撰,凡1卷。陸時雍編有《古詩鏡》36卷、《唐詩鏡》54卷,本書是其總論。“其大旨以神韻為宗、情境為主,如云:詩須觀其自得,古人佳處不在言語間。又云:氣太重,意太深,聲太宏,色太厲,佳而不佳,反以此病。又云:詩不患無材,而患材之揚;不患無情,而患情之肆;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不患無景,而患景之煩。所言皆妙解詩理。其間如《孔雀東南飛》一詩,譏其情詞之紕謬。而于儲光羲、孟浩然輩亦俱有微詞。蓋其時王、李余波,相沿未息,學者方以吞剝為工,故于蹊徑易尋者,往往加之排斥。欲以此針砭流俗,故不免懲羹而吹齏”。評語“間涉纖仄,似乎漸染楚風。然總論中所指晉人華言是務、巧言是標,實以隱刺鐘譚。其字句尖新,特文人綺語之習。與竟陵一派,實貌同而小異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九《集部·總集類四》)。陸時雍重五言而輕七言,倡神韻而略格調,代表了詩壇的一種趨勢。有《四庫全書》本、《歷代詩話續編》本等。
明人撰寫的詩學著述,除以上各種外,《四庫存目》和《明詩話全編》還收有若干種。《明詩話全編》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較為常見,不煩引述。茲將《四庫存目》所收其他明代詩話略作排比,不另撰寫提要。計26家28種:單宇撰《菊坡叢話》26卷、蔣冕編《瓊臺詩話》2卷、舊題何孟春撰《余冬詩話》3卷、游潛撰《夢蕉詩話》2卷、陳霆撰《渚山堂詩話》3卷、徐泰撰《詩談》1卷、舊題王世貞《全唐詩說》1卷、《詩評》1卷、劉世偉撰《過庭詩話》2卷、皇甫汸撰《解頤新語》8卷、梁橋撰《冰川詩式》10卷、郭子章撰《豫章詩話》6卷、朱孟震撰《玉笥詩談》4卷、朱宣墡編《詩心珠會》8卷、鄧云霄撰《冷邸小言》1卷、周子文編《藝藪談宗》6卷、張之象撰《楚范》6卷、李日華撰《恬志堂詩話》3卷、葉廷秀撰《詩譚》10卷、舊題陳繼儒撰《佘山詩話》3卷、陳懋仁撰《藕居士詩話》2卷、王昌曾撰《詩話類編》32卷、舊題胡震亨撰《唐詩談叢》1卷、陳云式撰《詩膾》8卷、雪疇子輯《綠天耕舍燕抄》4卷、費經虞撰《雅論》26卷、不著撰人名氏之《艷雪齋詩評》2卷、《詞曲評》1卷。
以上詩話,《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詩文評類存目》均有提要。又,《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九《集部·詞曲類》收有陳霆撰《渚山堂詞話》3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二○○《集部·詞曲類存目》收有張撰《詩馀圖譜》3卷、附錄2卷、程明善撰《嘯馀譜》10卷,計詞論3種,讀者可以參考。另請參考本章《明詩話全編》條。
《文章辨體序說》 吳訥(1372—1457)撰。吳訥編有《文章辨體》一書,內集50卷,外集5卷,采輯前代至明初詩文分體編錄,各體均有序說。《文章辨體序說》系匯集諸序說而成。《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一《集部·總集類存目》提要云:“《內集》凡四十九體,大旨以真德秀《文章正宗》為藍本;《外集》凡五體,則皆駢偶之詞也。程敏政作《明文衡》,特錄其敘錄諸體,蓋意頗重之。陸深《溪山馀話》,亦稱《文章辨體》一書,號為精博,自真文忠《文章正宗》以后,未有能過之者。今觀所論,大抵剽掇舊文,罕能考核源委,即文體亦未能甚辨。如《內集》純為古體矣,然如陸機《文賦》、謝惠連《雪賦》、謝莊《月賦》,已純為駢體,但不隔句對耳。至駱賓王《討武曌檄》,純為四六,而列之《內集》;又孔稚圭《北山移文》,亦附之古賦,是皆何說也?古樂府備列《吳聲歌曲》《西曲歌》《江南曲》諸體,淫詞艷語,并登簡牘,而獨斥律詩為變體,非耳食歟!《外集》收及詞曲,已為泛濫,而以王維《渭城曲》、劉禹錫《竹枝詞》、白居易《楊柳枝詞》,綴于簡末,謂之附錄。夫《渭城曲》本題為《送元二使安西》,當時伶人采以入樂耳,遽別之于絕句之外,已為憒憒;且唐歌曲乃宋元詞曲之先聲,反附錄于宋元人后,直本末倒置矣。其余去取,亦漫無別裁,不過取盈卷帙耳,不足尚也。”吳訥強調“文章以體制為先”(《文章辨體凡例》),致力于“原制作之意而辨析精確,一本于先儒成說,使數千載文體之正變高下,一覽可以具見,是蓋有以備《正宗》之所未備而益加精焉者也”(彭時《文章辨體序》),頗有助于文章體類的研究。《四庫提要》之詆斥,未免過分。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與《文體明辨序說》合刊)。
《文體明辨序說》 徐師曾(1517—1580)撰。徐師曾編有《文體明辨》84卷,凡綱領1卷,詩文61卷、目錄6卷、附錄14卷、附錄目錄2卷。《文體明辨序說》系匯集綱領和各體序說而成。《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二《集部·總集類存目二》提要云:《文體明辨》“蓋取明初吳訥之《文章辨體》而損益之。訥書《內編》僅分體五十四,《外編》僅分體五,前代文格,約略已備。師曾欲以繁富勝之,乃廣《正集》之目為一百有一,廣《附錄》之目為二十有六。首以古歌謠詞,皆漢以前作,真偽不辨,而以李賀一詩參其間,豈東京而后只此一詩追古耶?次四言詩,以分章者為正體,以不分章者為變體。次楚辭,分古賦之祖、文賦之祖、摹擬楚辭三例。次賦,分古賦、俳賦、文賦、律賦四例;又有正體而間出于俳,變體流于文賦之漸二變例。次樂府,全竊郭茂倩書,而稍益以《宋史·樂志》,其不選者,亦附存其目。次詩,取《文選》門類稍增之,所錄止于晚唐,宋以后無一字。次詔誥諸文,皆分古體、俗體二例。次為書表諸表,則古體之外,添唐體宋體。碑則正體變體之外,又增一別體。甚至墓志以銘之字數分體。其余亦莫不忽分忽合,忽彼忽此,或標類于題前,或標類于題下,千條萬緒,無復體例可求,所謂治絲而棼者歟!”徐師曾重視體類特征和各體文章的寫作“準則”,認為“文章之有體裁,猶宮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茍舍制度法式,而率意為之,其不見笑于識者鮮矣,況文章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其分體雖嫌瑣碎,但條分縷析,頗有助于文章體類的研究。《四庫提要》之詆斥,未免過分。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與《文章辨體序說》合刊)。
明人所撰的文章學著述品種不多,在以上三種之外,《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六《集部·詩文評類二》收錄王行撰《墓銘舉例》4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詩文評類存目》收錄王文祿撰《文脈》3卷、黃洪憲編《玉堂日鈔》3卷、茅元儀撰《藝活甲編》5卷、朱荃宰撰《文通》31卷、蔣一葵編《堯山堂偶雋》7卷、無名氏編《明人文斷》(不分卷)計7種,各書均撰有提要。另請參考《中國叢書綜錄》之相關著錄。
署名李贄《水滸傳》評點,現存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萬歷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刊行的一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種是稍后袁無涯刊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李卓吾評忠義水滸全傳》。一般認為,袁本大體是李贄評本(可能經過其門人等的加工),而容本則為葉晝偽托。容本每回的評論前有“李贄曰”、“李和尚曰”、“李禿翁曰”、“李生曰”、“李卓吾曰”、“卓吾老子曰”等字樣,文字的語氣狂傲,著力贊揚梁山好漢率性而為、直道而行的豪俠精神,與李贄《忠義水滸傳敘》強調“忠義”精神不同。據清初周亮工《因樹屋書影》卷一記載:“葉文通,名晝,無錫人。多讀書,有才情,留心二氏學,故為詭異之行,跡其生平,多似何心隱。或自稱錦翁,或自稱葉五葉,或稱葉不夜,最后名梁無知,謂梁溪無人知之也。當溫陵《焚》《藏書》盛行時,坊間種種借溫陵之名以行者,如《四書》第一評、第二評、《水滸傳》《琵琶》《拜月》諸評,皆出文通手。”這樣一個葉晝,如果由他來評點《水滸傳》,大約的確會像容本那樣。袁本《水滸傳》評點把“忠義”當作全書的“根本”與核心,并把宋江作為“忠義”的楷模寄予厚望與崇敬,其宗旨與李贄《忠義水滸傳敘》基本一致。袁本評點在人物性格、小說情節、景物點染等方面的分析亦時有卓見。有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水滸傳會評本》。
署名李贄《西游記》評點,詳見《明代文學批評概述》“明代的小說批評”。
金圣嘆《水滸傳》評點,詳見本書上編第八章《明代文學批評概述》第三節《明代的小說批評》。有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水滸傳會評本》等。
明人所撰的小說批評著述,序跋所占比重頗大,因篇目較多,不能一一羅列。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洪武十一年(1378)瞿佑《剪燈新話序》、洪武三十年(1397)凌云翰《剪燈新話序》、弘治七年(1494)庸愚子(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正德三年(1508)林瀚《隋唐志傳通俗演義序》、嘉靖元年(1522)修髯子(張尚德)《三國志通俗演義引》、嘉靖三十一年(1552)熊大木《新刊大宋演義中興英烈傳序》、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大年《唐書演義序》、嘉隆間(1522—1572)吳承恩《禹鼎志序》、萬歷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汪道昆)《水滸傳敘》、萬歷二十一年(1593)陳繼儒《唐書演義序》、萬歷四十三年(1615)陳繼儒《敘列國傳》、李贄《忠義水滸傳敘》、萬歷間(1573—1619)酉陽野史《新刻續編三國志引》、萬歷間署名袁宏道《東西漢通俗演義序》、湯顯祖《點校虞初志序》、欣欣子《金瓶梅詞話序》、憨憨子《繡榻野史序》、萬歷四十年(1612)《西漢通俗演義序》、五湖老人《忠義水滸全傳序》、萬歷四十四年(1616)徐如翰《云合奇蹤序》、萬歷四十六年(1618)余象斗《題列國序》、綠天館主人(或即馮夢龍)《古今小說序》、天啟四年(1624)無礙居士(或即馮夢龍)《警世通言敘》、可一居士(或即馮夢龍)《醒世恒言序》、天許齋(或即馮夢龍)《古今小說題辭》、詹詹外史(馮夢龍)《情史敘》、張無咎《批評北宋三遂新平妖傳敘》、可觀道人《新列國志敘》、桃源居士(或即馮夢龍)《唐人小說序》、吟嘯主人《平虜傳序》、即空觀主人(凌濛初)《拍案驚奇序》、崇禎五年(1632)睡鄉居士《二刻拍案驚奇序》、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崇禎六年(1633)吉衣主人(袁于令)《隋史遺文序》、幔亭過客(袁于令)《西游記題辭》、金圣嘆《水滸傳序》等。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匯集歷代小說序跋較全,可供參考。在序跋、評點之外,明人編撰的較為重要的小說批評著述還有:高儒撰《百川書志》20卷,有葉德輝《觀古堂書目叢刻》本、1959年古典文學出版社鉛印本;郎瑛撰《七修類稿》51卷,有明嘉靖年間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排印本等;晁瑮編《寶文堂書目》,有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等;沈德符撰《萬歷野獲編》34卷,有1959年中華書局排印本等;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48卷,有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校點本等;屠本畯編《山林經濟志》24卷,有萬歷年間惇德堂刊本;謝肇淛著《五雜俎》16卷,有1955年中華書局排印本等;王圻撰《稗史匯編》175卷,有明萬歷間刻本。
明代的戲曲批評文獻,擇其要介紹如下。
《太和正音譜》 一名《北雅》,朱權(1378—1448)編,凡2卷,成書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全書共分《樂府體式》《古今英賢樂府格勢》《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樂府》等8章。《樂府》占全書五分之四篇幅,選錄北曲曲牌335支,根據十二宮調分類,逐一記述各個曲牌的句格譜式,詳細注明四聲平仄,并用大小字體標清正字、襯字。是現存最早的北曲雜劇曲譜。其他章分別涉及戲曲文學理論、戲曲音樂理論和戲曲史料。明臧懋循曾輯錄此書中論述作家、作品部分而成《涵虛子曲品》,載于《元曲選》卷首。《太和正音譜》有影印洪武間刻本。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曲論》 何良俊(1506—1573)撰。系后人從其《四友齋叢說》第37卷中輯錄有關戲曲部分成書。鄧實曾將此書與徐復祚(1560—?)《三家村老委談》談戲曲部分合刊為《何元朗徐陽初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刊印時始用今名。主要談北曲,對元代諸大家均有論斷。徐復祚《曲論》深受沈璟格律論影響。
《曲律》 (1)魏良輔(生卒年不詳)撰。簡要闡述昆腔在字、腔、板眼各方面的練唱技術和南北曲唱法的區別。最早見于明萬歷年間刻本《吳歈萃雅》,首行題《吳歈萃雅曲律》,次行題《魏良輔曲律十八條》。《詞林逸響》卷首附刻本稱《昆腔原始》,不載作者姓名。《吳騷合編》卷首附刻本稱《魏良輔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簡稱《曲律》。以上各本18條或17條不等。另有明嘉靖時人吳昆麓校改本,名《南詞引正》。(2)王驥德(?—1623)撰。成書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又經過十余年增改才定稿。全面論述南北曲的源流、宮詞、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劇本結構、情節、賓白、科諢等方面,并對雜劇、傳奇和散曲等作品有所評論。是中國全面探討戲曲理論的著作中最早的一部,頗多精辟見解。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南詞引正》 魏良輔所作《曲律》的另一版本。曾經明嘉靖時人吳昆麓校改。其條數較《曲律》的其他刊本、抄本稍多,部分內容為他本所無,例如對當時各種戲曲聲腔流派的論述。
《顧曲雜言》 沈德符(1578—1642)撰。系后人從其史料筆記《萬歷野獲編》中輯錄有關戲曲部分而成。內容包括對南北曲盛衰的論述和一些作家作品的評介,以及音樂、舞蹈、小說等方面的記載與考證。其中記載明代民間俗曲的興起與流傳情況的部分,對了解明代民間音樂的發展尤有參考價值。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萬歷野獲編》,參見《顧曲雜言》。
《曲品》 呂天成(1580—1618)撰。載明天啟以前傳奇作者90人,散曲作者25人,傳奇作品192種。對嘉靖以前的作者、作品分為神、妙、能、具四品;以后的作者和作品,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再分為上中下三等,各加評語。對劇本題材的選擇、情節的安排等問題亦兼有論述。是一部評論傳奇作家和作品的專著。初稿寫于萬歷三十年(1602),萬歷三十八年(1610)曾加修訂。后來又有作者萬歷四十一年(1613)增補本,戲曲作者增至95人,傳奇作品增至212種(釋曲部分的南戲、傳奇和雜劇35種尚未計算在內),但流傳不廣。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譚曲雜劄》 凌濛初(1580—1644)撰。他推崇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的本色,不滿于明中葉以來王世貞等人崇尚駢麗的戲曲主張和“修飾詞章、填塞學問”的創作傾向。評述湯沈之爭時主張“才情”與“本色”結合。還就劇本寫作等一系列具體問題發表了意見,持論較為公允。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度曲須知》 沈寵綏(?—1645)撰。該書主要解說南、北曲的不同唱法,按平、上、去、入四聲,分別總結出其讀字的格律及演唱技巧,并采用表格和口訣,便于讀者領悟。當時南曲盛行,北曲衰微,加之南北曲的交流融會,許多唱家未去深究,致使南北字面混淆,謬誤叢生。此書即為厘正南、北曲演唱中的字音訛誤而作,與其《弦索辨訛》出于同一目的。其立論依據為“南曲不可雜北腔,北曲不可雜南字”。有明崇禎年間原刻本。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弦索辨訛》 沈寵綏撰。列舉北曲《西廂記》各套及南傳奇中部分北曲套數的唱曲共375首,分別用符號注出其用北曲演唱時的字音和口法。此書系為厘正南、北曲演唱中的字音訛誤而作,與其《度曲須知》出于同一目的,初刻本即附于《度曲須知》之后。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遠山堂曲品劇品》 《遠山堂曲品》和《遠山堂劇品》的合稱。祁彪佳(1602—1645)撰。《曲品》收傳奇劇目467種,分妙、雅、逸、艷、能、具6個品級,現殘存5品,其中雅品30種、逸品26種、艷品20種、能品217種、具品127種。另附“雜調”一類,收弋陽諸腔劇目46種。《劇品》收雜劇劇目242種,亦分6品,其中妙品24種、雅品90種、逸品28種、艷品9種、能品52種、具品39種,是明代著錄明人雜劇的唯一專書。二書對所收劇目均加短評。許多已散佚的戲曲作品賴此書得以知道內容梗概。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明人撰寫的戲曲批評著述,除以上各書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李贄(1527—1602)撰《焚書·雜述》中的《雜說》《童心說》《讀律膚說》以及他為《玉合記》《昆侖奴》《拜月亭》《紅拂記》諸劇所寫的題辭、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中有關戲曲的部分(后人曾將這一部分輯出,名為《曲藻》單行,《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收入)、臧懋循(1550—1620)《元曲選》序、潘之恒(1556—約1622)《亙史》和《鸞嘯小品》等。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小說研究文獻·舊題漢人小說的文獻問題
下一篇:明代文學·明代戲曲·明代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