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制·齋戒
古人在參加吉禮前所作整潔身心的準備。嚴格說來,齋和戒是兩回事,齋是積極意義的清心潔身,如沐浴更衣、凝神靜慮; 戒是消極意義的禁欲去樂,如不飲酒食辛、不與妻妾同寢、不參加哀吊喪葬、停止娛樂活動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表示對所祭鬼神的虔誠。古禮有所謂“三日齋、七日戒” 的規定。《禮記·祭統》: “祭祀之前,君子齋戒。齋戒意思就是齊,就是使不齊變齊。因此,如果沒有大事,君子就不齋戒。不齋戒就不能防范于物,嗜欲無所止。一旦舉行齋戒,防其邪物,節其嗜欲。耳不聽樂……心不胡思亂想,必依于道; 手足不亂動,必依于禮。所以君子齋戒,就是為了達到心清身潔的狀態。因此,七日戒以定心靜慮,三日齋以清心潔身,然后就可以與神明相交了。” 這說的是天子諸侯的齋戒。《禮記·祭義》說,祭祀父母前的三日齋應該做到 “五思”: “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即想象父母生前的景象,從而達到 “祭神如神在” 的心理狀態。古人齋戒時有飲食禁忌,《論語·鄉黨》: “齋必變食。” “變食” 就是改變飲食,但并不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蔥、韭、蒜等辛味,認為口中帶著辛味是對神靈的不敬。有趣的是,古人在齋戒祭祀期間一日三餐都要食肉,據清代學者朱駿聲考證,這是因為,古人祭祀行禮,非常復雜煩重,如果體力不支,就很難勝任,三日齋即開始餐餐食肉,就是為了增益精神。東漢以后,受到佛教的影響,傳統的齋戒才開始與素食聯系起來,忌辛就變成了忌葷。到后來,佛教又借用 “齋戒”一詞來指在俗信徒必須遵守的清規戒律,即所謂 “八關齋戒”: 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香花縵、不香油涂身,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觀聽,再加過午不食。梁武帝蕭衍虔信佛教,要求信徒蔬食,此后齋又特指蔬食,故有 “吃齋” 的說法。
上一篇:文學·文論·文章
下一篇:史學·史籍·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