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文獻·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梁陳文學研究文獻·庾信
庾信字子山。其祖籍,《周書》本傳及《梁書·庾肩吾傳》作南陽新野,但《哀江南賦》自述其家族歷史,謂“稟嵩華之玉石,潤河洛之波瀾,居負洛而重世,邑臨河而宴安”。清人倪璠注以為“言庾氏本鄢陵人,再世之后,分徙新野,故又為南陽新野人也”。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亦有“皇晉之代,太尉闡其宗譜”之語,以庾信與庾亮為同族。此說或有根據,但已無確證。其生年史無明文,但據宇文逌序,“己亥年,六十七歲”。己亥為大象元年(579),逆推生于天監十二年(513)。其卒年,《周書》未載,《北史》稱:“隋開皇元年卒。”生平見《周書》本傳及宇文逌序。
1.庾集的流傳與版本。庾信的作品,生前已有結集,是由北周滕王宇文逌于北周大象元年(579)編定的。宇文逌序稱:“昔在揚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亂,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軍火,一字無遺。今之所撰,止入魏以來,爰洎皇代。凡所著述,合二十卷。”《隋書·經籍志》著錄為21卷,或以為多出的一卷是隋平陳以后搜集到作者在南方的舊作補入的,但兩唐《志》則仍為20卷。《庾信集》的失傳,清人倪璠推測以為在趙宋以前:“世之所謂《庾開府集》,本宋太宗諸臣所輯,分類鳩聚,后人抄撰成書,故其中多不詮次。”此說受到現代學者的懷疑,從《能改齋漫錄》《誠齋詩話》《藏海詩話》《古今歲時雜詠》《漫叟詩話》《海錄碎事》《觀堂詩話》《潘子真詩話》等書中可以輯出今本以外佚文數十則,說明《庾信集》二十卷本在宋代不但存在,而且流傳較廣,因而能為當時的文人士子廣泛稱引。庾集猶存,自然就用不著“宋太宗諸臣”們再去輯佚了。至于宇文逌編庾信集亡佚的時間下限,大致可以考知是在宋以后,甚至元初。今傳諸本均為明清人在宋鈔(刊)詩集本基礎上抄撮《藝文類聚》《初學記》《文苑英華》等類書而成的輯本。明刊庾信詩集主要有兩種:一是正德十六年(1521)朱承爵(存余堂)重刻《庾開府詩集》4卷;二是嘉靖朱曰藩刻《庾開府詩集》6卷。明刊庾信詩文合編主要有三種:一是萬歷屠隆評《庾子山集》16卷,有《四部叢刊》影印本;二是天啟元年(1621)張燮輯《七十二家集·庾開府集》16卷,張溥本本此而來;三是天啟六年(1626年)汪士賢校勘《漢魏六朝名家集·庾開府集》12卷。《庾信集》之有注,最早見載于《隋書·魏澹傳》,廢太子楊勇曾命魏澹注釋《庾信集》。《新唐書·藝文志》總集類有張庭芳等三家注《哀江南賦》。古注均不傳。清初胡渭始為作注,而未及成帙。康熙間吳兆宜采輯其說與昆山徐樹轂等補綴而成《庾開府集箋注》10卷,入《四庫全書》。同時,倪璠也有《庾子山集注》16卷,其版本源于明屠隆評本,其注釋考訂較吳注為詳,基本包括庾信全部作品,并附有《庾集總釋》《庾子山年譜》等。《四部備要》即據此排印。1980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許逸民的校點本,覆核引書,校正錯字,卷末附有新輯佚文十余條。
2.庾信早期作品考述。庾信的詩歌今存320首左右,宇文逌當時就說過,其入北以前之作“百不存一”。即使今集中有后人搜集的遺佚,為數也很少。倪璠從現存庾信創作中析出庾信前期作品有賦七、詩九、銘六,不僅僅從作品風格、內容著眼,多結合南朝諸君同題之作,或從和作上著眼,或從地理上立論,或從行蹤上考查,大多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比較可信。清水凱夫考證其前期詩57首,賦7篇、銘5篇,總計69篇。劉文忠在倪璠基礎上又析出十余首,即:1.大同十一年出使東魏時所寫詩歌非兩首,而是五首,即《將命使北始渡瓜步江》《入彭城館》《將命至鄴》《將命至鄴酬祖正員》《反命河朔始入武州》。2.通行的明刻《玉臺新詠》比宋刻多收近200首,吳注收詩870首,比宋刻多179首,就庾詩而論,在卷八、卷九中多出10首,即《昭君辭》《明君辭》《結客少年場行》《對酒》《看妓》《春日題屏風》《燕歌行》《烏夜啼》《怨詩》《舞媚娘》,一般認為明人妄增,但這10首并無明顯的入北之作。3.寒山趙均翻刻宋嘉定陳玉父刻本《玉臺新詠》卷八又有庾信《奉和詠舞》《七夕》《仰和何仆射還宅懷故》三首,自然“全為前期之作”①。
3.后期創作與《哀江南賦》。庾信入北以后的作品有兩大主題:一是鄉關之思,一是隱遁之念。這兩大主題在《擬詠懷詩》27首、《奉和永豐殿下言志》10首、《連珠》44首以及《傷心賦》《小園賦》《枯樹賦》中多有反映,特別是《哀江南賦》,兩大主題交融一體,成為庾信后期創作的高峰。日本學者網祐次《論庾信》提出這是庾信入北的早期作品,魯同群《庾信入北仕歷及其主要作品的寫作年代》亦持此說。他認為,庾信出使西魏在公元554年,三年后即557年十月作此賦,論據是梁敬帝之死不見反映(558年4月被殺),而且從557年以后的大小史事均未言及,說明所謂賦史的《哀江南賦》的寫作時間不可能在557年以后①。不過,這種看法并不代表大多數學者的意見。現在多數學者多信從陳寅恪的考證,認為《哀江南賦》作于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十二月。《哀江南賦》有“中興道銷,窮于甲戌”、“天道周星,物極不反”、“況復零落將盡,靈光巋然。日窮于紀,歲將復始。逼切危慮,端憂暮齒。踐長樂之神皋,望宣平之貴里”等語。陳寅恪《讀〈哀江南賦〉》:
西魏之取江陵在梁元帝承圣三年甲戌,即西魏恭帝元年(554)。歲星一周,為周武帝天和元年丙戌,即陳文帝天嘉七年(556)。是歲子山五十三,雖或可云暮齒,然是年王褒未卒,子山入關與石泉齊名,茍子淵健在,必不宜有“靈光巋然”之語,明矣。若歲星再周,則為周武帝宣政元年戊戌,即陳宣帝太建十年(578)。是年子山已由洛州刺史征還長安,為司宗中大夫,年已六十五歲,即符“暮齒”之語。且其時王褒已逝,靈光獨存。任職司宗,身在長安,亦與踐望長樂宣平等句尤合。又據其“日窮于紀,歲將復始”之語,則《哀江南賦》作成之時,其在周武帝宣政元年十二月乎?②
這一看法,學術界多表贊同。關于這篇賦的寫作動機,歷來也有不同看法。梁敬帝紹泰二年,即西魏恭帝三年(556),沈炯由長安還建康。此前作《歸魂賦》,影響頗大。據此,陳寅恪“頗疑南北通使,江左文章本可以流傳關右,何況初明(沈炯字)失喜南歸之作,尤為子山思歸北客亟欲一觀者耶?子山殆因緣機會,得見初明此賦。其作《哀江南賦》之直接動機,實在于是”。就是說,庾信此賦強烈地表達了思歸江南之情。對此,有學者表示異議,因為《哀江南賦》有幾處對南朝陳表示蔑視與敵意,即使“無賴子弟”不是指陳霸先而是指侯景,但“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及“昔天下之一家,遭東南之反氣”等處,則明明是在指責陳霸先篡位。如果要謀歸南朝的話,怎能在賦中屢罵南朝陳呢?庾信雖時有“鄉關之思”,但未必想回到南朝陳做他的臣民,他的“鄉關之思”是建立在對梁王朝的回憶與思念上的。關于庾信及其《哀江南賦》的評價,古今分歧更大。令狐德棻《周書·庾信傳》詆為“淫放”、“輕險”、“詞賦罪人”。元代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文辨》也說:“庾信《哀江南賦》堆垛故實,以寓時事,雖記聞為實,筆力亦壯,而荒蕪不雅,了不足觀。”清代全祖望斥責庾信仕北是無恥的失節行為:“甚矣,庾信之無恥也! 失身宇文,而猶指鶉首賜秦為天醉,信則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后世有裂冠毀冕之余,蒙面而談,不難于斥新朝頌故國以自文者,皆本之天醉之說者也。”如此等等,或是從民族氣節出發,或是見解偏頗,指責都很激烈。不過這種批評并不占主流,唐宋以來多數詩人學者對庾信及其《哀江南賦》作了較高的評價,特別是杜甫,多次予以贊美,可以算是比較典型的事例。
4.現代選注本及研究論著。選本較有代表性的是譚正璧、紀馥華《庾信詩賦選》,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選賦10篇、詩89首、樂府8首。此書注釋很詳,卷首有前言,詳論詩人生平、時代、作品內容等,適合于一般讀者閱讀。研究論著這里介紹四部,一是劉文忠《鮑照與庾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其中論庾信分15節,論及庾信的家世與生平、前后期創作、庾信的藝術風格、藝術成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問題,是近四十年中國大陸第一部研究庾信的專著。二是張翥、曹萌的《歷史的庾信與庾信的歷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書11章,篇幅雖不是很大,但涉及的問題非常之多,論述的角度也多有新意,值得參閱。三是魯同群《庾信傳論》8章,涉及庾信生平創作的多方面內容,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四是林怡《庾信研究》是作者的博士論文,由7篇論文組成,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注釋
① 清水凱夫《庾信文學》,見《六朝文學論文集》,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劉文忠《庾信評傳》,見《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① 魯同群文先刊在《文史》第十九輯,后收入作者《庾信傳論》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② 陳文收在《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小說文獻·清代通俗小說文獻·小說目錄
下一篇:明代文學與心學·心學與明代諸體文學·心學與明代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