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本文選自清代張潮所輯的《虞初新志》。明朝的時候,我國的微雕技藝已相當高妙,如明代馮夢龍的《古今談概》一書,其中“雕刻絕藝”條記載:吳人顧四以核桃刻小船,“篷、檣、舵、櫓、纖、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種器物及對聯等,“其人物之細,眉發機棙,無不歷歷分明”。這與本文所記載的核舟頗為相象。“雕刻絕藝”條同時還記載了“橄欖花籃”和其他一些微雕藝術品,可見當時微雕技藝之一斑。
《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以其條理明晰,記述細致真切,而又頗有情趣見長。文章對核舟的描述可謂精巧入微。文章第一段開門見山,介紹明代王叔遠的微雕技巧。王能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各種東西,而又“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徑寸之木”極言其小,“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等等,又極言所刻東西之繁多,幾乎無所不能。不僅能刻,而且刻則必精、刻則必象;不僅形似,而且“各具情態”,貴于神似。通過這些簡括介紹,讀者對王叔遠的微雕技巧已有所了解,但這畢竟較為抽象,于是舉一個送給自己的“大蘇泛赤壁”的核舟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第二段進入對核舟的詳細介紹。核舟究竟什么樣子?“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正印證了文章第一段所說的“徑寸之木”,這是一只多么精微細小的船啊!令人更為驚嘆的是,長不盈寸的核舟,上面竟還刻有許多人、物。中間刻而為艙,居然還能給人以“軒敞”之感,上面有“箬蓬覆之”,并且還能“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甚而小窗還可以自由啟閉,打開可見里面的雕欄,閉上“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副十六字的精巧對聯,平添諸多雅趣,表現了東坡《赤壁賦》的意境。不須多言,可以想象僅“八分有奇”的核舟,上面所刻的船艙該有多小!而船艙兩邊一分為八刻就的小窗又該有多小!小窗上再分別刻上十六字的對聯,那么每個字又該有多小呢!微雕之“微”,真令人嘆為觀止。對核舟作總體介紹后,接著將它分成頭,尾、背幾個部位分別予以介紹,人們的觀察眼光隨之轉向逐個細部。
第三段記船頭,筆墨全化在描述舟上所刻的蘇東坡、佛印、黃庭堅三人身上。三人所在的方位以及外貌、穿戴、神情、姿態等各不相同,介紹細微之處無一遺漏。居中的東坡“峨冠而多髯”,佛印、黃庭堅一右一左。蘇、黃兩人“共閱一手卷”,各以一手執卷一端,“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之念珠竟也歷歷可數。如按比例求之,佛印身上的念珠該細微到何等驚人的程度,而竟然還能歷歷可數,其精細的雕刻本領也就更驚人了!這里是用顯微鏡式的筆法進行描述。第四段介紹舟尾,緊承上文,主要著墨于兩個舟子,又附帶寫出橫木、蒲葵扇、燒茶之爐、煮茶之壺等各種器物。這兩段介紹活靈活現地表現了人物情態。所刻的五人是靜止的,但其姿態、神情無不帶有強烈的動作性,充滿了動感。蘇、黃正在閱手卷,黃“右手指卷,如有所語”;佛印極象彌勒佛,“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大不相同,帶有多么強烈的個性特征!舟子一個“若嘯呼狀”,另一個“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一讀之下,其情景如歷歷在目,其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兩段介紹生動而富有情趣。第五段記船背,主要介紹所刻文字。十四個字刻在船背上,“細若蚊足”,但卻“鉤畫了了”,墨色清晰。最可驚嘆者,在如此細小的地方,居然還能刻上一方篆章,章中四字一樣筆劃清晰,朱色燦然,令人傾倒!
最后一段將核舟所刻的全部人物、器具、文字等作了一番統計:“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樣具體的數字,足以說明雕工之精細絕倫,高超如神!
全文三大段采用總——分——總的方式,按人們觀察事物的邏輯順序,從大到小,由精到細地逐步對核舟進行介紹。文章開頭記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結尾又強調“計其長曾不盈寸”。中間分別介紹以后,最后一段又將全舟作一番總結,這既是前后呼應,又是反復強調,讀者因此對核舟有了具體而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對微雕技藝有了更深刻具體的了解。
上一篇: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