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文獻·明代文學與歷史文獻·史部文獻·史部地理類
《大明一統志》90卷 明官修書。英宗天順五年(1461),李賢等奉敕完成。早在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曾命儒臣魏俊等編《大明志》。成祖時,網羅天下府縣圖經,命儒臣纂輯全國志書,未成中輟。景泰時,命儒臣陳循等纂成《寰宇通志》129卷(收入玄覽堂叢書續集)。英宗復辟后,又命李賢等重編,天順五年(1461)四月書成,賜名《大明一統志》,并御制序文,刻板頒行。元代有岳塅等所修《大元一統志》,最稱繁博,已佚。但從《元一統志》殘卷的體制可知,明修該書的“義例一仍元志之舊,故書名亦沿用之”。該書以京師、南京和十三布政使司為綱,以所屬府為目,每府皆從建置沿革、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梁、寺觀、祠廟、陵墓、古跡、名宦、流寓、人物、列女和仙釋等小目敘述內容。最后兩卷為外夷,作為附錄?!拔碾m省而意則賅,實足征而名不爽。欲使宇宙數萬里之外不出戶而可知,庶幾上下千百年之間一舉目而畢見”①。由于成于眾手,其中也存在著一些舛錯和抵牾之處。該書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中有嘉靖年間的人物傳記,可見其非據原刻本繕抄。該書原有滿族先世女真的材料,在收入“四庫全書”時被抽毀,因此該書也非足本。
屬于該類的還有明初官修《寰宇通衢》1卷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王士性《廣志繹》5卷(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陸化熙《目營小輯》4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顧炎武輯錄《肇域志》50卷(非通編卷,缺北直、四川、江西和廣西,續修四庫全書本)、《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四部叢刊三編本),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130卷(續修四庫全書本)等。
明代志書,除了全國性的志書外,各省皆有通志或總志,省之下有府志和縣志,在江南經濟和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甚至還有一些鄉、鎮志。這些不同層面的明代志書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數據,估計至少千種。每個文學家都歸屬于具體的鄉里,地方志書都會不同程度地登載出一些相關的材料。一般來說,某人考取舉人或進士應是他的政治生涯的開端,在缺乏該人傳記資料的情況下,可在其所屬地方志書的“選舉”部分中找到這些線索,據此可大體推測出他生活的年代。若是有顯赫聲名者,在方志中會有更多的材料。這些材料是文學家傳記資料的一個重要來源。限于篇幅,詳細的個案不再舉例。有一些方志叢書所收方志種類不少,如較具代表性的有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初編和續編、中國地方志集成、稀見中國方志叢刊、臺灣影印出版的中國方志叢書;還有臺灣學生書局影印的明代方志選,該小型方志叢書又收入中國史學叢書中。另外,還有一些綜合性的大型叢書,其中也收有一些方志;若是其按四部歸類,可到史部地理類中查找。關于方志的入藏線索,可參考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中華書局1985)。
注釋
① 李賢《進大明一統志表》(天順五年四月十六日),《大明一統志》卷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小說·幾類突出的內容與文人的反思·歷史類
下一篇:明代文學·明代文學與歷史文獻·史部文獻·史部政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