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與太監劉瑾同鄉,瑾以其文名,欲親之,海不與通。……瑾拘夢陽獄,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無可以脫夢陽者。”夢陽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強夢陽致二語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為能救我。”海得書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許我!”即上馬馳瑾門,……明日輒赦出之。 ○清·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一四 事亦見明·鄭仲夔《偶記》卷八、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
[述要] 康海(字德涵)與太監劉瑾是同鄉。劉因康有文名,一直想拉攏他,但康卻不愿與其來往。后劉把李夢陽逮捕入獄,定要置他于死地。有人對李說:“想來除了康德涵,沒人能解救你。”李說:“死就死,為什么還要連累德涵呢?而且德涵也一定不會去屈服于劉瑾。”但那人定要李寫兩句話給康:“請德涵救我,也只有德涵能救我。”康收信后說:“我去屈服于劉瑾,卻能救活好朋友,天下與后世的人一定會諒解我的。”于是立即上馬去求見劉。次日,李即被赦出獄。
[事主檔案] 康海(1475—1540) 明文學家、戲曲作家。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陜西武功人。前七子之一。弘治十五年(1502)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時宦官劉瑾被殺后,他名列瑾黨而免官。作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李夢陽(1473—1530) 明文學家。字天賜,又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弘治進士。曾任戶部郎中,因反對宦官劉瑾下獄。瑾敗,遷江西提學副使。其文學主張,強調真情,倡言復古。反對虛浮的“臺閣體”,對民歌在文學上的價值也有所肯定。與何景明等互相呼應,號稱“前七子”。有《空同集》。
上一篇:《居即易矣 白居易 顧況》
下一篇:《州亦難添,詩亦難改 貫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