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宋詩與文學傳統·以才學為詩
以才學為詩,也是宋詩一個公認的特點,這一特點,與文學傳統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人認為,“才學” 是指才氣與學問。如果說“才氣”,在宋代詩人(如黃庭堅等人)那里,應該主要是指斗新奇、押險韻、做拗詩等方面,而與文學傳統這個命題相關的,主要是“學問”二字。
以學問為詩,主要是指在詩中充分運用典故、融化前人的詩句、“點化”前人用過的字詞,以此來顯示作者的學問功底。從文學傳統的角度來講,此種做法前人已有先例、有“傳統”,唐代詩人韓愈就曾說自己“窺陳編以盜竊”(《進學解》),在作品中運用典故的做法已早已有之;更重要的是,這種“學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統,是此前千百年的文化積淀,從文學的角度講就是文學傳統。
在宋代詩人那里,以學問為詩的典型就是江西詩派的創始人黃庭堅。他不僅有這樣的創作實踐,而且有著一套用來指導創作的理論。他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文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他又說:“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惠洪《冷齋夜話》引)“無一字無來處”說得已經十分明確了,而被江西詩派奉為圭臬的“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理論,雖然后人對其理解與解釋還不盡完全一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這一理論強調字句的出處,強調點化、改造古人的詩句,強調借用前人的詩中的“意”。
黃庭堅的詩歌創作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創作思想。他的詩極其善于運用典故,善于融化前人的詩句,如其《戲呈孔毅父》中“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這兩句幽默詼諧的詩句,就連用了四個典故,而他的名作《寄黃幾復》中前六句也句句用典。頻繁用典而又能不顯斧鑿跡,信為高手。王水照先生《宋代詩歌的藝術特點和教訓》一文①,從句子、句式、構思、意境等方面詳細論證了黃庭堅的詩作對前人的借鑒(王先生幽默地稱為“做賊”、“偷”)。
不僅黃庭堅如此,宋代詩人都有這樣的習慣,錢鍾書先生《宋詩選注·前言》中指出:“嫌孟浩然‘無材料’的蘇軾有這種傾向,把‘古人好對偶用盡’的陸游更有這種傾向;不但西昆體害這個毛病,江西派也害這個毛病,而且反對江西派的‘四靈’竟傳染著同樣的毛病。他們給這種習氣的定義是‘資書以為詩’,后人直率的解釋是‘除卻書本子,則更無詩’?!彼稳诉@樣作詩,對文學創作來說有利有弊,而且弊大于利。如何評價是另外的事,從文學傳統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宋人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
注釋
① 收入《王水照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小說·幾類突出的內容與文人的反思·仕宦類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梁陳文學研究文獻·何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