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民俗·禮儀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按《周禮·春官·小宗伯》的說法,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中國民俗界認為禮儀只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兩種對禮儀的概括都有偏頗。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它們基本上屬于政治生活范疇。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它們基本屬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范疇。
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荀子·禮論》)。郭沫若認為,“大概禮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來從示,其后擴展而為對人,其后更擴展而為吉、兇、軍、賓、嘉的各種儀制”(《十批判書 ·孔墨的批判》)。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鬼神信仰再升格,則認為對鬼神只有葬禮的安魂是不夠的,還要在陽間給這些鬼魂建立寄居所,于是自上至下則有了宗廟祭祀與祠堂家族之祭。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正如東漢許慎所言:“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儀,度也”(《說文解字》)。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傳說孔子整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禮經指的是《儀禮》,它是周王朝實際生活中繁瑣儀式的記錄。內容包括“五禮”。漢代戴圣收集整理了《禮記》。西漢末年,劉歆又發現了《周官》,即周代政治制度的記錄,又稱《周禮》。合《儀禮》、《禮記》、《周禮》共稱“三禮”?!叭Y”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中的道德說教互成分越來越重,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互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最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了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中的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類的禮儀中,居于首位的是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即圓形祭壇,古人認為天是圓的,故祭天之壇為圓形。祭天時,天子率百官參加,殺牲祭天?!墩f文解字》解釋天為:“顛也,至高無上。”這是較為抽象的概念?!抖Y記· 王制》說:“天,謂日也”,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尚書 ·堯典》中有“賓日”于東,“餞日”于西的記載。《山海經》中有生十日的帝俊之妻羲和的傳說。另外,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抖Y記·祭法》中有“夜明,祭月也”的記載。還有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而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秦代祭天為三年一祭。漢代行三年一郊之禮,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帝,每三年輪一遍。南北朝時,郊祭品不用犧牲而用果蔬,建瓦屋而改變舊制的以帷帳為臨時休息所。唐代一年四祭,宋代天地合祭,明代改變圜丘禮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蓋祭壇。清代沿襲明制,在北京南郊擴建天壇。祭天禮儀還包括祭五帝、日月、星辰等禮儀。
其次是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史記》上稱“地一”神,又叫“地祇”。漢代時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吨芏Y·春官·大宗伯》有“以血祭祭社稷”之說?!洞呵铩焚夜拍暧幸匀搜郎绲挠浭觥!稜栄拧め屘臁分杏浀摹凹赖厝寨幩h”是將玉等貴重物品埋于土地中的祭地習俗。周代時的祭地禮儀不像祭天那樣把犧牲燒熟分享,而是生埋于土地中。所以自占以來有不得任意掘土的禁忌,漢代以后,不易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漢代祭后土,王莽改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南北朝時各國在北郊祭地。隋初于宮城之北建方丘,夏至祭皇地祇,孟冬則在北郊祭神州之神。唐、宋沿襲隋制。明代初年于鐘山之北建方丘壇,嘉靖時,在北京安定門外建方丘即地壇,每年夏至之日祭祀。清代沿襲明制。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第三是宗廟之祭。《禮記·祭統》說:“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币痪湓挼莱隽硕Y的實質,也道出了祭在禮中的重要位置。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周禮·春官·太?!?。秦代遵守周代天子七廟制。漢代立家廟外,還在陵墓旁建有仿其生前居所的寢殿。東漢宗廟制改變古禮,一廟之內依世次別為若干室加以祭享。北宋時祭祀掛起了祖先畫像,祭儀采用漢制。民間祠堂興盛,庶民除在家供奉祖先牌位之外,可以有家族集體在祠堂的祭祖活動。明代有南京太廟與北京太廟。清代太廟仍在端門左側(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內),前殿供奉太祖太后神龕,中殿供奉列圣列后,后殿供奉祧廟神龕,兩廡東側為諸王,兩側為功臣。清代仍是同堂異室廟制。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隋代在京城設立三皇五帝廟。明代洪武六年(1373),太祖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祭祀的含義隨著人們的生活而變化。祭祀先帝的功績之含義淡化,把先帝作為神祇,求子求福,禳災祛病的內容逐漸突出。
第四是對先師先圣的祭祀。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太學內已立有宣尼廟,祭祀時設軒懸之樂,用八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物。漢代鄉飲酒禮與學校祀先師先圣之禮同時舉行,隋代國家在國子寺舉行鄉飲酒禮,郡縣則在當地學校舉行,每年一次。唐代科舉考生享受鄉飲酒禮招待。宋代以中舉者及群老為眾賓 ,地方行政軍事長官為主持,依禮飲酒。明代增加“讀律令”儀式,并有訓戒致辭,將眾賓分等級。清代沿襲明制。
政治生活類禮儀的第五項是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第六是軍禮。據《周禮》記述,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生活類禮儀第一是誕生禮。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抖Y記·月令》:“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親往?!贝藭r,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生男孩,“載寢之床,載衣以裳,載弄之璋”,生女孩則是“載弄以瓦”(《詩經 · 小雅 · 斯干》)。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有身孕叫“得喜”,降生叫“添喜”,《禮記》載:“設弧(木弓)于門左(生男孩)”,“設帨(佩巾)于門右(生女孩)”,這便是報喜方式。“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鞍偃铡睍r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兇。
第二是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的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抖Y記·冠義》說,冠禮“成人之道也”?!澳凶佣凇?。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第三是饗燕飲食禮儀。饗燕之禮是有區別的。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而不真吃真喝,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雖也有禮儀規范,但重點在吃。秦漢以后,很少有人照禮經的規矩去做了,但猶有舊禮遺風。國家有重大的朝賀活動后,都有筵宴稱“大宴”。各種節日宴會稱“節宴”,宋代稱“曲宴”。節宴不在正殿舉行,而在園林樓閣舉行。
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諸多禮儀,都成了吃的名目,吃是主要的,禮儀只是個吃的借口。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如婚禮上,席上盤盞數字,菜肴名目花色,都有祝吉的含義。又如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
此外,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第四是賓禮。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這里主要介紹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饋贈禮儀中“禮”的成份更重。圍繞著“饋贈”有一系列的“禮”?!岸Y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倍Y尚往來強調的是人際關系的處理。它是饋贈行為的準則?!笆苋素敳灰猿筛弧笔丘佡浶袨榈某叨龋熬由髌渌耘c人者”,對饋贈別人的禮品要精益求精。一切饋贈行為都要在“禮”的高照下進行?!百n人者不曰來取;與人者不問其所欲?!边@是饋贈中的君子風度,“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這是說饋贈時心理狀態要健康,不要有低人一等的奴才心理,禮當從儉,盡己所能,是為合“禮”。《禮記·禮器》:“居山以魚鱉為禮,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選擇禮物不能勉強,因為饋贈的真正含義是“以贈勸德”。饋贈禮儀除以上諸原則以外,還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第五是五祀。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采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霤、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罷去門、戶、中霤、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采用了民間形式。
第六是儺儀。儺儀濫觴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兇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禮記·月令》:“命國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仲秋之月,“天子乃儺,以達秋氣”;冬季之月,“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時,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則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宋代儺儀已有了《鐘馗嫁妹》等故事情節,儺儀由北向南傳播。元明清時,儺儀向東西民族地區擴展,至今仍有遺存。其中以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儺堂法事包括有:開壇、開洞和閉壇。開壇、閉壇是迎接和禮送諸神的儀式,要進行發文、敬灶、判牲、收界下羅網、搭橋、發五猖、上熟、造船、請火、招魂和送神等活動。整個過程,充滿著陰森恐怖的氣氛。開洞是由唐氏太婆和地盤打開桃園三洞,把戲請出來上演。儺儀從驅鬼逐疫的巫術,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戲劇形式。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準法律”的作用。
上一篇:傳統文化·雕塑造像·石窟造像
下一篇:傳統文化·刑名律令·禮制與祠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