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白馬王彪》簡介|介紹|概況
詩篇名。一名《于鄄城作》。三國魏曹植作。關于此詩的寫作緣起,詩前有序說:“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后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說:“是時待遇諸國法峻。任城王暴薨,諸王既懷友于之痛。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植發憤告離而作詩。”關于此詩的內容和藝術特點,后人多有評說。元劉履《選詩補注》卷二引宋劉克莊說:“子建于黃初之世,數有貶削,方且《責躬》上表,而不敢廢恭順之禮,卒以此自全。詩作于諸王凜凜不自保之時,而其憂傷慷慨有不可勝言之悲。詩中所謂“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蓋為灌均輩發,終無一毫怨兄之意。處人倫之變者,當以為法。”明許學夷《詩源辨體》卷四說:“子建《贈白馬王》詩,體既端莊,語復雅煉,盡見作者之功。少時讀之,了不知其妙也。元美極稱之。謂悲婉宏壯,情事理境,無所不有。”清寶香山人《三家詩》曹集卷一說:“讀《贈白馬王》詩,陳思忠厚和平,真足繼《三百篇》也。”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八說:“連章詩,通長觀之,原是一章。須將正意、旁意、總意,以及領挈、過峽、開拓諸意,相間成章,方無復沓滲漏之弊。如此題,與白馬王生離,正意也;與任城王死別,旁意也;以死別醒生離,總意也。作者以此三意,位置第二、第四、第六三章,而以挈領,過峽、開拓三意,虛實相間出之,謀篇最為盡善。”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說:“此詩氣體高峻雄深,直書見事,直書目前,直書胸臆,沉郁頓挫,淋漓悲壯。與以上諸篇空論泛詠者不同,遂開杜公之宗。”此詩是曹植后期的重要作品。全詩共分七章。第一章寫他與曹彪初離京城時的眷戀之情;第二章寫歸途的艱辛險阻;第三章抒寫因讒小離間使兄弟被迫分離的憤慨;第四章寫日暮秋野蕭條、鳥獸急歸的景象和自己的離情別緒;第五章痛切哀悼任城王曹彰的暴死,發出人生無常感慨;第六章是含淚寬慰白馬王曹彪,傾吐骨肉生離死別的哀傷;第七章寫對天命、神仙的懷疑,感嘆人生無常,后會無期,再次表達惜別的深情。全詩層層遞進,委婉曲折地抒發了作者內心的無比痛苦和憤慨,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的黑暗現實。此詩藝術性較高。首先,詩人把悲憤沉痛、復雜多樣的感情,通過章章蟬聯的轤轆體形式抒發出來,顯得紆徐有致,層次分明,給人一種回環往復、起落錯綜、綿邈深長的感受。其次,詩人的感情雖然十分悲憤激切,但卻不是一味直訴,而是通過敘事、寫景或哀悼、勸勉等方式表達出來,顯得沉著從容,豐富深厚。與全詩憤激沉痛的感情相適應,詩的語言樸素無華,準確生動,富于表現力。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著名的抒情佳作,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上一篇:《謁金門·風乍起》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趙威后問齊使》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