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命題·天人合一
關于天人關系的經典命題。天人關系,即所謂“天人之際”,自商周以來,一直是先哲認真思索的問題,而其關鍵則在于 “天” 的具體所指。華夏先民曾經以 “天” 為有意志的神,即主宰人類命運的 “天帝”或 “上帝”。人類渴求與 “天” 溝通,于是產生了原始巫術。巫術的前提,就是人與 “天” 能夠相通,如伏羲發明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這種 “天人相通” 的觀念,就是 “天人合一” 的基本含義。到了戰國時代,在一些哲人心中,“天” 的神格淡化,開始具有自然的意義。如孟子以 “天”為人倫道德的本原,將仁義忠信視為 “天爵”,認為人的心性受之于天,盡心知性亦知天,就可達到 “上下與天地同流” 的境界。莊子則認為 “天” 就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 與人本來是合一的,其對立是人為造成的。他甚至認為,人類的文化就是人類的異化,主張 “絕圣棄智”,返璞歸真,回到 “天人合一” 的自然境界。但最早用明確的語言來表述 “天人合一” 這一命題的,卻是西漢董仲舒。這位被章太炎稱為 “大巫” 的經學家,系統論證了 “天” 與人之間的關系,第一次提出 “天人同類” 的觀念,認為: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主張 “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在董仲舒那里,“天”雖然不是商周時代那樣的人格神,但也具有神秘色彩,是有道德感情的 “天”,既是 “萬物之祖”,又是 “萬物之主”,而人的血氣德行、喜怒哀樂,則都是 “化天而生”。我們今天固然可以斥其為荒誕,但在古人心中,這卻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釋。人類并非獨立存在于天地之間,而與周圍的環境以及整個自然界息息相關,“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自己”,這雖然是現代人類才提出的生態觀念,但感覺到人與自然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卻并非始自今日。董仲舒所謂的“天人合一” 以及 “天人感應”,正是來自于先哲對人與自然之間這種關系的深切感受。“天人合一” 的觀念與古代中國人感性經驗深相契合,故在漢代以后,追求“天人之際” 的合而不是分,便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導傾向。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天下
下一篇:哲學·命題·天人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