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命題·天人感應
董仲舒提出的天與人交互感應的命題。天有意志,這是第一前提; 天人相通,這是第二前提。這兩個前提在古代中國人那里,是自然成立的。人的活動與行為根據其善惡,能使上天作出相應的反應: 善則天心喜悅,示以祥瑞如鳳凰、靈芝、甘露等; 惡則天心震怒,示以災異如日食、月蝕、冰雹、地震等。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觀念,商周時就已有 “天命” 的說法,認為天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為而尤其是帝王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到西漢董仲舒那里,便發展成一種完備的神學理論。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 “天人之應” 的策題時,開篇即說: 臣讀《春秋》,考察前代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以此來推求天人相與之際的種種問題,那真是令人恐怖啊! 天子將有過失,天就先降下災害來譴告; 不知自改,又現出怪異來恐嚇; 如果還不知變改,大禍就會降臨了。這就是風行兩漢的 “譴告說”。這種危言聳聽,實際上是對帝王行為的一種限制。帝王雖然為人間至尊,但他不能無法無天,否則將遭到天譴,甚至滅頂之災。在董仲舒時代,“天人感應” 并非一種道德說教,而是一種真誠的信仰。曾經有一位名叫眭弘的儒生,根據自然界的異常現象推論 “當有匹夫匹婦為天子者”,并公然上書建議漢家天子 “求以賢人,禪以帝位”。這在家天下的古代,實際上是拿生命在做賭注。如果不是真誠的信仰,他這種行為的動機就很難解釋。同時代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寫的 《史記》 中有一篇《天官書》,就是 “天人感應” 的范本?!短旃贂氛f的是天文,對應的是人事,近代法國人類學家列維一布留爾讀罷此文的法譯本,感到震驚無比,才萌發了研究“原始思維” 即他所謂 “前邏輯思維” 的念頭。其實,在二十四史中,“天人感應” 的記載比比皆是: 暴君在位或天下大亂前,一定有隕石、地震、山崩、洪水等怪異出現; 賢主在位或天下太平時,則一定有龍鳳、嘉禾、甘露、天書等祥瑞出現。正因為有這么多的歷史記載作為依據,所以天人感應的觀念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又由于人事與自然現象的某些巧合,連現代科學也無法解釋清楚,所以天人感應的觀念在現代中國人的潛意識中還并沒有徹底消除。
上一篇:哲學·命題·天人合一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天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