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魁星
【出典】 《禮記·檀弓上》:“‘請問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后。’”東漢·鄭玄注:“魁,猶首也。天文北斗魁為首,杓為末。”《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春秋運斗樞》:“斗,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斗。”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魁,斗第一星也。”
【釋義】 北斗七星,魁為首,杓為末。魁,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一至第四星;一說,第一星為魁。后因以“魁星”喻指首領、頭目;尤多用以喻指文人中的杰出之士,科舉考試錄取的榜首人物。
【例句】 ①北斗南頭云送喜,人間快睹魁星。(洪適《臨江仙·會黃魁》1377)這里因黃某為進士第一名,遂譽之為“魁星”。②一點魁星光焰里,這水晶、庭院知多少。(柴元彪《唱金縷·咸淳癸酉茶陵燈夕,時文文山為湖南提刑》3373)這里因文天祥(文山)是狀元,遂以“魁星”喻指之。③魁星頭上,光芒仍露消息。(無名氏《百字謠·二月初四》3786)這里用魁星閃光芒喻指慶生日的主人即將在文場獲勝,成為龍門之客。
上一篇:典故《闌干敲遍不應人》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鯤鵬變化》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