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刑名律令·宮殿建筑
“宮”,先秦時是居住建筑的通稱。漢代以后成為帝王住宅的專稱。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描述房屋高大的形象,以后也逐漸包含了等級的涵義。宮殿二字連用,專指帝王舉行儀式、辦理政務與居住之所。宮殿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中至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總是集中了當時整個國界內的財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建造的。它集中表現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與文化。以至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建筑史就是圍繞著宮殿建筑展開的。
不言而喻,宮殿建筑只能伴隨著國家產生而誕生于世。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發現了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早期宮殿遺址,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宮殿遺址。
二里頭1號遺址略呈正方形,是一座高近1米,面積超過萬平方米的大型夯土臺,臺周為緩坡狀。從臺面周圍和臺中部偏北處的栽柱、木骨泥墻等遺跡分析,這一遺址是由大門、廊廡和殿堂組成的一組廊院式建筑群。大門位于臺基南側突出部位,復原為有3個門道、7間面闊的穿堂門。廊廡環繞整個臺面四周與大門銜接,形成封閉的庭院。殿堂位于中庭北部居中位置,單獨筑有錐臺體的臺基。從柱穴分析,這是 一座面闊8間、進深3間、每間深闊3.8米的大型木構建筑。帶有寬約0.7米的前廊,屋頂為文獻中所記載的“四阿重屋”,即重檐廡殿頂。
稍晚于二里頭遺址的湖北黃陂縣盤龍城宮殿的建筑技術與二里頭相仿,而布局則采取了另一種形式。這里的大型夯土臺基上,建有三座坐北朝南的宮殿,前后略排成一南北軸線。最北端的F1已經發掘,推測為一列四室、外加周圍廊式建筑。中間兩室面闊較大,兩側較小。F2南距F113米,由于破壞較嚴重,房內是否分間、如何劃分已不能搞清。
時代上相當于商晚期或西周早期的陜西岐山鳳雛村遺址是一座兩進四合院。專家推測它可能是貴族住宅或者是宮殿。它代表了中原地區另一個氏族的文化——周文化所創造的建筑類型。
上述3處遺址雖然只是宮殿建筑的早期形態,但其中卻包含了為后世宮殿建筑所使用的基本元素及構圖法則。①出現了門,殿,廊廡等基本結構類型。②出現了3種布局方式:一是由廊、門圍合為廣庭,殿居其中的廊院式布局,二是有正有廂的合院式布局,三是前后數殿按中軸線串聯的排房式布局。③合院內堂和室有明顯的區別。前堂后室的概念,最初只是由單座建筑內部空間劃分來表現,這里則推進到以兩進建筑來表現。排房式殿也有學者根據其室內劃分,推測為前堂后室式布局。從功能上講,前堂后室就是前朝后寢。④表現了門、殿分立的制度。穿堂門自身是一座獨立的建筑,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入口。它的作用是限隔內外,由此產生一個中國建筑特有的負空間——庭。門殿分立,引發了后世一系列禮制制度與建筑藝術的發揮。
自東周至西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時代。在政治上,國家政體經歷了從分散到統一的劇烈變更。在經濟上,鐵器的普及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實現。在文化上,經歷了從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局面到獨尊儒術的實用而沉悶的學術統一。這一時期的宮殿建筑的狀況反映了這種歷史背景。
東周列國宮殿建筑情況不明,只知道多高臺,有些也采取了沿中軸線縱向展開建筑系列的布局方式。
戰國時期,秦國最后定都于咸陽,位于渭水北岸。在統一天下過程中,“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史記·秦始皇本紀》)。此舉使咸陽城集關中與關東地區宮殿建筑之大成。統一后的秦工役連歲,將都城擴大到渭水南岸。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同上書)。三十五年“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同上書)。兩次工程,都提到規劃意匠是以天象為藍本,正表現了混一天下后躊躇滿志的心態。其具體作法,是將數十公里以外的南山組織入宮殿構圖,顯示了非凡的氣魄。
戰國時期秦咸陽舊宮遺址局部已經發掘。根據第1號遺址復原,這組建筑跨溝東西對峙,相互對稱,由跨越溝道的 飛閣連成一體。這是一種兩元式構圖,現在古建筑或遺址中均未再見。它是否代表了宮殿建筑平面布局上“周制”以外的另一種制式,或即所謂“秦法”呢? 這個建筑史中很有意義的問題只有期待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成果來解決。
東周宮殿建筑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喜造高大臺榭建筑,秦漢更多樓觀與閣道。臺榭建筑是將夯土臺與木結構結合在一起的高層建筑。當時木結構水平還不足以單獨造出大體量的建筑物,因而用階梯式夯土臺為核心,倚臺逐層建房的方法取得宏大的外觀。夯土臺不同于后代習見的臺基,它本身屬于建筑構造的一個部分。這種臺榭建筑規模均極為可觀。如咸陽宮1號遺址,東西闊60米,南北深45米,夯上臺現仍高6米以上。邯鄲趙城內最大的夯土臺邊長達260米,至今存高19米,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土臺。河北易縣燕下都的武陽臺,長約140米,高14米,外觀上分成兩層,應該也是臺榭建筑遺存。西漢建長安諸宮并離宮別館百有余區,宮門外往往有高闕,宮內復起高臺,稱為臺或觀。最著名的,如建章宮的神明臺、別風闕與井干樓等,均高50丈。《漢書·郊祀志》:“公孫卿曰:仙人好樓居。于是上令甘泉作延壽館、通天臺。”這應該是漢宮中競起高臺的原因之一。井干樓,從字面理解,其結構應像井欄,重復交搭長木、積木而高。它說明這時已有能力用木材搭建高樓。東漢是樓閣建筑相當流行的時代。推其原,似應從西漢開始。閣道,是有屋頂的棧道,建筑形式像后代的廊。跨空時稱飛閣。秦漢時用以連接分離的各宮殿,其長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像阿房宮“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記 ·秦始皇本紀》)。再如長安“輦路經營,修除飛閣。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凌闬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外屬”(班固《西都賦》)。將城內宮殿與城外離宮連在一起。
東周至西漢的宮殿建筑規模宏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其總體規模之大,如西漢宮城占據全城面積50%以上,何況還有百余區離宮,面積更無法統計。其單座建筑規模如不親見也無法想象。著名的如阿房宮前殿,推測可能是廊院布局。今存夯上臺東西長1 200米,南北寬450米,總面積相當于50多個標準足球場。
這一時期的宮殿建筑裝飾務求奢華。僅按正史和文賦所記,漢長安諸宮使用了大量貴重材料作為裝飾。如玉石,用作階陛、柱礎,及至每根椽首也飾以玉璧。室內以絲織物,刺繡品包纏木構,壁帶飾以金釭,翠鳥羽毛及寶珠,裝飾到“屋不呈材,墻不露形”的程度。1973年,在陜西鳳翔春秋秦都雍城遺址出土了64件青銅構件,多為銅版與框架構成的箍套狀,每件有一、兩面鑄有蟠蜷紋并加以打磨,還有多件端部為齒狀。專家分析,它們正是文獻所記裝飾構件——金釭。
這一時期指導宮殿建筑活動的主題是壯麗以重威。上擊韓王信還至長安,“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上見其壯麗甚,怒,謂何曰: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說,自櫟陽徙都長安”(《漢書·高帝紀》)。這樣,宮殿建筑的平面布置,似主要從規模上著眼;其立面構圖,也追求向水平方向和豎直高度上盡可能地延伸。
自曹魏鄴都開始,帝都規劃逐漸走上了附會古制的道路。所謂古制,集中體現在《禮記》、《周禮》及儒家學者對它的解釋。主要有如下一些內容:宮廷區居國都之中;包括宗廟、社稷、朝堂、寢宮等基本建筑;采取門堂分立的門阿之制,宮城有城垣,設城樓、角樓,天子路寢之前設皋、庫、雉、應、路門,稱五門,天子朝會理政有三大處所,稱三朝。曹魏以后的帝都宮殿建筑,尤其是影響巨大的北魏洛陽、隋唐長安、北宋東京、金代中都、元大都、明南京直至明清北京,宮殿建筑布局和空間組織有著極大的一致性,很有說服力地表明了傳統禮制的作用,表現了華夏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其無可比擬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歷朝宮殿建筑在許多方面仍有差異。差異的形成原因,一是對“禮”的理解與解釋不同,二是營國者充分考慮了政治經濟諸因素的實際需要,三是反映了城市規劃水平的逐漸提高與完善。明清紫禁城是中國宮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
明清紫禁城始建于永樂五年(1407),永樂十八年建成。此后明清兩代都曾作過改建、擴建,但基本布局沒有改變。城平面矩形,東西寬753米,南北深961米,居北京內城中央偏南。外面圍以厚墻和石岸深河。墻開四門,建門樓,四隅建富麗精巧的角樓。
宮前區南自大清門(明稱大明門,現拆除)開始。門之北,兩側各110間廊廡向北延伸,然后折向東西各34間,稱千步廊。廊與天安門圍合出一個“T”形宮廷廣場。廣場北端橫貫外金水河,跨河有五座白石橋,橋前有華表、石獅,襯托壯麗的皇城正門天安門。千步廊的名稱與作法都始自北宋東京,以縱深的廣場作皇城正門前導,突出正門,是很成功的建筑手法。天安門北側建端門,兩門形制相同。兩門間庭院兩側建兩廡和通向太廟、社稷壇的街門。從這里出門折向北,東側是太廟建筑群,西側是社稷壇建筑群。端門北與午門相望。兩門間左右側建樸素的朝房。縱長低矮而平直的朝房,適足以襯托午門威嚴壯觀的形體和富麗的屋頂,對比效果非常強烈。宮前區設置三門和三個庭院,事關禮制,而在建筑序列中均只是為紫禁城所作鋪陳。
宮城區自午門開始。午門是一座蘊涵了深厚歷史傳統的建筑物。歷朝宮城的城樓、角樓在防御功能之外,更兼負一層禮制意義。午門建筑形制來源于禮制制度中的門闕制度。闕是古代立于建筑群入口處的標志性建筑物,中央為道,兩側立闕。闕可能曾是高大的臺榭建筑或樓閣建筑,具守望功能,被稱為觀。周代已有闕的記載。現存的闕均為石制。用作墓闕或廟闕,年代最早者屬東漢。立于城垣前的早期門闕形象材料,漢代有四川成都羊子山漢墓畫像磚的鳳闕,北朝有敦煌275窟的闕形龕。在這兩個資料中,兩闕之間連以屋頂,門與闕合一。這種門闕至唐代以恢宏的氣勢出現在宮城中,這就是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殿寬11間,左右兩側稍向前又建翔鸞、棲鳳兩高閣,用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兩翼相連,組成一個⎴形平面。 1300年后的今天,含元殿遺址還高出地表10余米。加以殿前長75米的龍尾道,展現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門闕建筑的風格與氣魄。宋代東京大內正門宣德樓正樓兩側為曲尺朵樓,下列兩闕亭相對。金代中都宮城應天門、元代大都宮城崇天門,均按⎴形格局建造。 明清紫禁城午門的城臺平面也作⎴形,臺上正中建門樓,城臺轉角處和兩端各建重檐闕亭一座,并用廊廡將這五座巨大的建筑物連接起來。午門在功能上是宮城正門,又作舉行頒詔和獻俘禮的殿宇。在建筑藝術上成功地利用高大的城臺和復雜的屋頂組合來表現威嚴肅穆的氣氛。從傳統文化方面考慮,它又是唐代以來宮門制度僅存的碩果。
午門內的建筑從功能上分,有儀禮性用房,有辦公用房,大量的是居住建筑和為宮廷服務的附屬房。這四大類建筑的位置安排是:儀禮性質的殿堂布置在中軸線上,給予特別強調;南半是前朝,占據宮城大部面積;北半是后寢,面積相當前朝的1/6;辦公用房,臣下們大多安置在外朝兩廡,另有兩組大規模的殿宇,一為皇帝召見群臣的便殿武英殿,一為太子讀書之所文華殿,放在太和門左右兩側,列成一輔助橫軸。居住建筑主要放在中軸線兩翼、橫軸以北。自南而北,依次有供太上皇和太后、太妃居住的寧壽宮、慈寧宮;供嬪妃們居住的東西六宮;供太子們居住的東西五所。為宮廷服務的附屬房多沿環城路布置。巨大宮城內龐雜的建筑,就這樣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表現了總體布局的高超水平。
紫禁城將各種建筑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首先是將宮城內全部建筑納入禮制秩序的軌道。附屬用房房屋低矮,灰墻灰瓦。東西五所和東西六宮樸實無華,各自的格局模式統一,是相同建筑形式的連續重復,排成軸線與主軸線平行的小區。高度標準化的建筑使宮中建筑具有統一的藝術風格。橫軸上的文華殿和武英殿規模較大,對居住建筑群起著引導和屏蔽作用,使它們眾星拱月般地圍護在朝寢建筑的后面與兩翼。整座宮城就這樣在等級與禮制前提下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其次,中央軸線上的宮殿從體量到形式都強調主從關系。從午門跨內金水河橋向北為太和門;自大清門至此,正符合五門之數。門內便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明初稱奉天殿,后改皇極殿。下同)中和殿(華蓋殿、中極殿)、保和殿(謹身殿、建極殿)。三殿坐落在一座土字形臺基上。臺基三層,高8.5米,面積2.5萬平方米。每層臺均用白石雕為須彌座,圍以漢白玉欄桿,雄偉而華貴,把三大殿抬高到眾宮殿之上。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面積達2 376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筑(圖336)。它用重檐廡殿屋頂,鋪黃琉璃瓦,垂脊上破例用10個小獸;上檐用11踩斗拱;檐下繪金龍合璽彩畫;月臺上陳列日晷與嘉量。所有這些都是太和殿至高無上等級的標志。中和殿是5開間方殿,單檐攢尖頂,在建筑形式上確定了它只是前后兩殿間的過渡。保和殿形制與太和殿相仿,但體量要小得多。三大殿左右兩側配以整齊的廡房,南北兩端起崇樓,中央各起一座樓閣,用作太和殿的陪襯。太和殿后是內廷。內廷大門乾清門,門內中心建筑為內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它們也建在同一座臺基上,但臺高只一層。三宮的組合形式與前三殿相仿,只是總體上和每座建筑都要縮小許多。這樣,整個前三殿群組與后三宮群組結為一組主從對比關系。前三殿群組中,前三殿與太和門、兩廡、兩閣四樓結為 一組對比關系。三臺上,太和殿與保和殿結為主從關系而以中和殿為過渡,顯示高、低、高的節奏感。明確的、有層次的主從對比,最終突出了太和殿在中央軸線上的主導地位。再次,朝寢建筑群的空間組織變化豐富。僅以前朝為例,午門內的矩形廣場是由前后左右六座不同形式的門和廡圍合而成;庭院中是弧形的內金水河與五座白石橋。這樣的空間氣氛提示人們這里只是帝宮前的序曲。進入太和門是宮城內最大的廣庭,非如此之大不足以與太和殿相呼應。在太和門看庭院,心悅誠服地感到太和殿的莊嚴偉大。自太和門向內漫步,越臨近三臺越覺其崇高,體會到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然而站在三臺之上,更能發現北京城就在腳下,景山五峰恰如紫微翠屏,令人胸襟開闊,豪情頓發。三臺之后是一個橫街式廣場,正北是乾清門,門兩側絢麗的影壁、門前金色銅獅,都標志著下一個序列的開始。這種空間序列的安排,每個空間都給人不同的感受,人在運動中,感受便在產生,在變化,在加強,這就是中國古典建筑群空間藝術的魅力。
總之,北京明清紫禁城宮殿成功地把整座京城都組織進自己的構圖,善于調動一切建筑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取得了難以超越的成就(圖337)。
上一篇:傳統文化·中國民俗·宗法
下一篇:傳統文化·雕塑造像·寺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