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據《新唐書·李白傳》,其九世祖為西晉末年在今甘肅西部建立西涼的李暠。隋末,李氏后裔以罪徙西域。據郭沫若考證,李白就出生在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傳說李白生時,其母夢長庚星(太白)入懷,遂以為名。李白自幼聰慧過人,十歲即通《詩》《書》,被當地長官嘆為“天才奇特”。然喜縱橫術,學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放浪不羈,曾自謂“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后出蜀漫游名山大川,廣交天下名士,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一見李白,便夸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當時,李白還不滿三十歲,但已頗有詩名。唐朝以科舉取士,唐太宗曾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但李白卻從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至少從新舊《唐書》中,我們沒有看到這樣的記載。很難想象,像李白這樣具有“仙風道骨”的詩歌天才,跟著一群利祿之士,正襟危坐在考場中推敲試題,是一種什么滑稽景象。李白并非沒有從政的愿望,但他不想走科舉這條路,而是希望得到帝王賞識,破格擢用。他在三十歲左右曾經到過一次長安,尋求王公大人的薦引,但失意而歸,繼續他的漫游。唐玄宗開元末年,李白來到江南,結識了著名道士吳筠。天寶元年(742)秋天,吳筠應召入京,李白也隨其來到長安。他往見前輩詩人賀知章,取出所作《蜀道難》,這位秘書省長官還沒讀完,就驚嘆其為“謫仙人”。經過賀知章的推薦,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了李白,并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古代高士);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命他供奉翰林,即在宮中作文學侍從。今人多以李白為懷才不遇,其實,李白的最佳位置就是宮廷文學侍從,如果真讓他做宰相或部長,那才是難為他。李白素有狂飲之名,到長安后,結交了“草圣”張旭等一群意氣相投的朋友,更是經常醉飲。杜甫作《飲中八仙歌》,道是:“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召李白作新詞,李白尚宿酒未醒,左右以水澆面,稍稍清醒,接過金花箋,援筆立成《清平調》三章,宮廷歌手李龜年歌之:“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時傳為佳話。當時宦官高力士炙手可熱,滿朝文武都爭相巴結他,李白卻不將他放在眼里。據《舊唐書·李白傳》:“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奈何不得,便在楊貴妃面前播弄是非,說李白所作《清平調》第二章“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紅妝”,以貴妃比趙飛燕,暗諷她好景不長。李白自知宮廷詩人難當,便請求辭職。天寶三年春天,李白得到唐玄宗恩準,“賜金還山”,又開始浪游天下。在洛陽,四十五歲的李白與比他小十歲的杜甫相識,結為知交,同游山水,把酒論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位大詩人分手,從此再沒有會面。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當時李白正隱居廬山。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磷率師由江陵東下,抗擊叛軍,召李白為僚佐。不料李磷別有企圖,想趁機與太子李亨爭奪帝位,結果兵敗被殺。李白因此獲罪下獄,當誅,幸得兵馬大元帥郭子儀力救,愿以官爵代為贖罪,才改為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路上遇赦,得以東歸。后以飲酒過度,醉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中。后人有傳說,說他在采石磯,酒醉之中,撲進長江撈月,傳奇式地結束了他瀟灑浪漫的一生。李白有“詩仙”之稱,與被稱為“詩圣”的杜甫、被稱為“詩佛”的王維,分別是儒、釋、道三家在詩壇上的化身,同為盛唐氣象的代表。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樂府和絕句,風格變化多端,但以“豪放飄逸”著稱,今人多將其比作俄國的普希金、英國的拜倫。盡管如此,后代詩人學李白的卻很少,大家都承認:李白是“天縱之才”,不能學。
上一篇:《庾信》文學成就介紹
下一篇:《杜甫》文學成就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