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飛律灰
【出典】 《后漢書》志一《律歷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涂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孚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
【釋義】 古人燒葦膜為灰,置于十二律管中,以占氣候。從相應律管的葭灰飛動,觀測某一節候的到來。詩詞中常用以表示節候變化。
【例句】 ①人難醉,愁見飛灰細。(朱敦儒《驀山溪·和人冬至韻》846)這里用以切合冬至。②土牛裝罷,候葭琯、先飛律灰。(陳德武《慶春宮·立春》3455)這里用以切合立春。
上一篇:典故《飛廉》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飛揚跋扈》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