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子夜本色》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謂“五言絕發源于《子夜歌》,別無妙巧,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彈丸脫手為妙。”李白此詩絕去雕采,純出天真,猶是《子夜》民歌本色,故雖非同樂府古題,而古意盎然。(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
【詩例】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解析】
在未解《靜夜思》之前,讓我們先粗略了解一下《子夜歌》的本色特征。《子夜歌》為《吳聲歌曲》中的一類民歌,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今存四十二首,相傳最初由東晉女子名叫子夜者所造。這類民歌多寫男女戀情與別愁,率直天真,語樸情深,去打扮,絕脂粉,猶如一位樸素大方、純潔無瑕的山野村姑,給人以自然美感。試看其中二首。如“長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寫女子月下懷人,相思成真,語淡情濃,感人至深。又:“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語言平白,比喻恰當,對比強烈,表現了女子對負心男子的深切哀怨。李白很善于向民歌學習,尤其向《子夜》民歌學習,因此,他的《靜夜思》便是這類具有“子夜本色”詩歌中的代表作。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縱觀古今好詩,都是將天成好景用妙手寫出,并不有意做作。故李白《靜夜思》的成功之處,正在于它自然質樸、毫不做作,如山中泉水,自然流出; 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飾。
在一個“明月何皎皎”的寧靜夜晚,久客未歸的詩人躺在床上,“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想著想著,詩人似乎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然而當他短夢初醒,睜開朦朧的眼睛向床下乍一瞧時,咦!地上哪兒的一層白霜?首二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便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的生動逼真的反映。一個“疑”字,極準確地傳達出詩人那種迷離恍惚、似是而非的心境。錯覺過后,詩人終于清醒意識到:呵,屋內是不可能有白霜的,自然是月光的照射了。因此,詩人自然又將視線由地面轉向窗外的天空。于是披衣下床,走出戶外,“舉頭望明月”。你看,詩人“望明月”,“望”得是那樣的認真,“望”得是那樣的癡情。詩人越是望月,越是思鄉; 而越思鄉,孤身遠客之憂思愁懷就越是難以排遣,故而結句“低頭思故鄉”,語雖平淡,但卻意蘊無限,別具遠韻。如果說前二句詩人以月光為秋霜是無意造成的話,那么,此二句舉頭望月、低頭思鄉的連續動作,則是有意為之的了。全詩就在這無意有意之間,“舉頭”、“低頭”之中,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詩人思鄉的心靈歷程,而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亦正是在他那或“舉頭”或“低頭”的俯仰有致的特定動作之中得到了升華。俞樾《湖樓筆談》評此詩曰: “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意則意真。”此“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這些又都是通過清新自然,直白如話之語言來實現的,真可謂“深衷淺貌”“子夜本色”矣! 除《靜夜思》之外,詩人的《子夜吳歌》等諸絕句也都是這類信口而詠、自然渾成的佳作。
在古代望月思鄉的作品中,《靜夜思》的確是佼佼者。但它卻明顯受到《古詩十九首》的影響。如第十九首云:“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此詩構思新巧,語言樸素,情思委婉,《靜夜思》與此相類。所不同者,前者為女子思夫,后者為詩人思鄉;前者將思夫之情說明殆盡; 而后者“雖說明卻不說盡” (沈德潛《唐詩別裁》),“且捕捉詩心,傳神剎那,故為高唱”(劉拜山《千首唐人絕句》)。此可看出詩人善于學習熔鑄偉詞的高超本領。像詩人這類具有“子夜本色”的清新優美的詩歌,唐代而后,代有其作。如唐代王建的《新嫁娘》、李紳《憫農》二首、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明代袁凱的《京師得家書》、清代袁枚的《十二月十五夜》等等,都不失為膾炙人口的語樸情真之杰作。在歷代民歌中,“子夜本色”的作品更是不可勝數。可見,這一樸素自然的詩歌美學傳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比擬》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自然清澈》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