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句句相生》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自起到結,句句相生,只此四十字中,便有無限轉折,可稱短篇圣手。(岳端《寒瘦集》)
【詩例】
延康吟
賈島
寄居延壽里,為與延康鄰。
不愛延康里,愛此里中人。
人非十年故,人非九族親。
人有不朽語,得之煙山春。
【解析】
“延壽里”和“延康里”是唐代首都長安兩個相鄰近的生活區。據李嘉言《賈島年譜》云,賈島這首《延康吟》作于元和七年(812年)或稍后,詩中歌吟的 “里中人”指唐代詩人張籍。
古人作詩強調傍題命意,又要求善于運巧。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八云:“大約有一題須認清一題安身立命處,然后布置周旋,皆望此立命歸宿,措注而作用之,所謂傍題命意,傍意吐辭,……然此雖規矩,而至巧不在是。”此詩題曰《延康吟》,歌吟的卻是住在延康里的朋友,其題與意之間的關系較之直接詠題的詩作,增加了幾分遮飾色調,因而給“布置周旋” 留下了寬綽的余地。
“句句相生”,層層轉折,最后將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精確地落實在末聯上,這構成本詩顯著的藝術特點。一、二句說詩人所以“寄居”延壽里,是為了與延康里靠得近一點。三、四句說自己與延康里為鄰,并非是愛延康里本身,而是愛一位“里中人”。這是對第二句含義較泛的“為與延康鄰”意義的限束,使詩歌旨義趨向具體。五、六句順接“里中人”,從反面說此人與詩人的關系非親非故(李嘉言《賈島年譜》:“島自前年入京謁籍,至今不過三年,故云 ‘人非十年故’”)。七、八句從正面說此人受到自然山川的陶冶,能以精言妙語啟益人的心智。寫到這里,詩人才將他“寄居延壽里”的原因講清楚,讀者也終于明白他喜愛這位“里中人”是基于怎樣一種精神需要和滿足。此詩在寫法上,采取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形式,句句牽引,一引一轉,步步精確,使題意逐漸由寬泛趨向具體,至全詩結束,詩人真意方才大白。這猶如剝筍,一層一層剝去筍殼,一點一點接近筍體,當最后一張殼被剝落后,筍肉才完全無遮地呈裸出來。又如沿著疊曲環回的清溪駕舟而行,經過數重折轉后,才望見勝景所在。
古人關于詩文寫作的方法有過許多總結,其中有“剝法”和“轉法”二種。關于“剝法”,明人李騰芳《文字法三十五則》說:“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由外入內,由客入主,漸漸剝出為妙。”清人王又華 《古今詞論》則強調:“然竹筍未出,而苞節已具,非寸寸為之也。”關于“轉法”,《文字法三十五則》云:“古人云: ‘轉如短兵相接。’言步步轉也。一篇有一篇之轉,一段有一段之轉,一句有一句之轉,一字有一字之轉。貴變幻而不可測,懼其易盡也;貴活,懼其死也;貴圓,懼其板也;貴婉曲,懼其直而硬也;貴快,懼其累墜而翻身不便也;貴迅,懼其緩也;貴自然,懼其生別也;貴切,懼其迂遠也。得轉之妙,其于文過半矣。”清人賀貽孫《詩筏》:“樂府古詩佳境,每在轉接無端,閃爍光怪,忽斷忽續,不倫不次。”以上對詩文寫作藝術 “剝法”和 “轉法”的特點闡述甚明。
《延康吟》就其由表及里,由寬泛至具體的寫法而言,與“剝法”相似;就其句句相生,無限轉折的特點而言,又與“轉法”接近。短短十句,兼備“剝法”和“轉法”兩種技巧,頗顯示詩人寫作藝術的功力。漢代樂府古辭《飲馬長城窟行》前半段寫道:“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這是婦人思念征戍者之詞,其寫法也是“轉法”和 “剝法”的結合、而又以 “轉法”為主。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樓”),通篇以 “轉法”生妙。賈島 《延康吟》古詩在寫法上與這些作品有相似之處,而在“轉法”和“剝法”的結合上,則顯得嚴密、自然、純熟,帶有某種典范意義。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意在詩外》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曲折詳至》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