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講氣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話。這句話最早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據記載,北齊政權建立以后,文宣皇帝高洋大肆鎮壓過去的元姓貴族。為了茍且偷生,有的元姓家族的人想請求改姓高。元景皓說:“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后來,改姓高的元姓貴族得以重用,而元景皓由于不肯改換他姓而被殺。從此,“寧可玉碎,不為瓦全”便成了中國歷代寧可殺頭也不愿喪失氣節的英雄們的共同的象征。
重氣節歷來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的一種人生態度。但是,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人的氣節具有了不同的含義。秦漢以來,臣下對君主“無有二心”的忠順就是氣節的表現。根據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一仆不可二主,所以許多人誓死不肯屈服。南宋著名的將領文天祥,為了抵御蒙古的軍隊,挽救國家的命運,變賣家產,充當軍費,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后來不幸被俘。面對敵人的誘降,文天祥大義凜然地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雖然他被打得遍體鱗傷,可他見到元世祖忽必烈時仍舊堅持站立不下跪,十分豪邁地說:“宋朝已經亡了,我身為宋朝的狀元宰相,但愿一死,不愿茍活。”
東晉時代的大詩人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更是重氣節的表現。陶淵明出身貧寒,家境不好,他即使在做官以后,仍舊體察民情,從不像有的官吏那樣剝削人民。有一次,上級官吏到下面視察。按照慣例,大多乘機勒索。其他官吏都勸陶淵明要“衣冠楚楚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聽后,十分感慨地說:“我怎能為了得到這五年來的官俸,而向那種得意的小人卑躬屈節呢!”即日便辭官還鄉,還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歸去來辭》。這種自重自潔的不肯奉迎貪官污吏的品格,也是為后人所稱頌的講氣節的精神。
林則徐以民族利益為重,作出了令世人拍手稱快的“虎門銷煙”的壯舉。在受到道光皇帝的罷官后,他義無反顧地表示,自己寧可遭流放、誹謗,也不會放棄反對侵略者的信念。他說:“尚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正是在這種民族氣節的支持之下,林則徐在受到非議、革職、流放之時,仍舊上書建議籌辦海防之事。這些不惜為氣節獻身的信念和追求,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息。
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已經看到了追求仁和實現仁并不是容易的事,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也說過類似的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他們的“殺身成仁”與“舍生取義”,無一不是表明了人們為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不畏犧牲的氣節。千百年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觀念從各方面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這也是在各朝各代不斷涌現大批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動力。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人們一直稱頌那些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視死如歸的有氣節的人。
上一篇:抵御外侮·西藏軍民抗擊入侵英軍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