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波德萊爾
法國著名詩人和文藝批評家。出生在巴黎,并在那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及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他的父親是一位具有啟蒙運動思想的藝術家。由于波德萊爾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加之繼父的專制作風和高壓手段又與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和叛逆不羈的性格形成尖銳的矛盾; 這使波德萊爾憂郁、孤僻的性格中,又增添了一種對資產階級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的挑戰態度。他力求掙脫本階級思想意識的束縛,企圖在抒情詩的世界中,獲得精神的平衡。這幾乎可以說是他的極端浪漫派的詩歌的根基。1844年,波德萊爾開始寫詩。1848年參加法國二月革命的街壘戰斗。六月革命失敗后,他喪失了對社會進步的信心。成年后,他繼承生父的遺產,和巴黎藝術家交流,過著一種浪子的生活。以后窮困潦倒,浪跡江湖,晚年酗酒、吸毒,最后死于巴黎。
他一生以寫作為職。主要詩篇都是痛苦生活中的內心矛盾和苦悶的結晶。波德萊爾創作之時,浪漫主義大勢已去,古典主義企圖回潮,唯美主義打出了旗幟,現實主義尚處在混亂之中。在這個流派蜂起、新舊交替的交接點上,波德萊爾在時代思潮的沖突中,形成了他的文藝思想。他的詩篇也正是這種文藝思想對時代思潮的反映。其中既有卓見,也有謬誤,既有獨創的因素,又有對傳統觀念的繼承。豐富復雜、充滿矛盾。成為以后許多現代新流派的一個源泉。1846年,年僅25歲的波德萊爾發表了《給青年文人的忠告》,這使人們看到,他是一位創作伊始就具備了一套明確、完整的理論的作家。他雖未寫出系統的理論著作,但他的思想和觀點,散見于大量的畫評、書評、函札和詩篇之中。他的文學批評方面的文章匯編成集,題為 《浪漫派的藝術》(1868)。藝術批評方面的文字則以《美學珍鏡》 (1868) 為題聞名于世。波德萊爾還翻譯了美國詩人愛倫·坡的《奇異故事集》和《奇異故事續集》。奠定波德萊爾在法國文學史上重要地位的作品,是他的著名詩集《惡之花》,以及獨具一格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 (1869) 和《人為的天堂》 (1860)。波德萊爾在創作中,擺脫了當時浪漫主義詩歌所陷入的個人情感與憂愁苦悶的泥潭,并且極度發揮了想象力在詩歌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他在詩歌中首先大量地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他又被后人奉為象征主義的鼻祖。波德萊爾的詩作對世界文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啟發了整個一代現代派詩人和象征主義藝術家,成為人們至今仍在研究的藝術品。
上一篇:西方文學·拉康
下一篇:西方文學·馬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