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拉康
法國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巴黎弗洛伊德學派”創立者。曾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學習哲學,巴黎大學學習醫學。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雅克斯·拉康根據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理論,對傳統的弗洛伊德主義重新進行了闡述和評價。拉康不同意本能性潛意識先于語言這一理論,他不僅認為潛意識是象語言一樣有結構的,而且還把潛意識看作是語言的產物。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存在于語言發生作用之前。拉康則認為潛意識與語言是同時出現的。當文字不能給人帶來它們所應帶來的滿足時,潛意識就出現了。并且在語言和愿望脫節的地方出現。潛意識是語言對愿望加以組織的結果。在拉康看來,語言的功能不在于交際,而在于為自我提供一個講話的場所。自我是在與另外一個完整的對象的認同過程中構成的,這個對象是一種想象的投射,是一種理想化。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把文本當作探究作家心理或他的人物的心理的線索。拉康徹底地重新估價了語言的作用,對這種傳統理論和實踐提出了異議。他沒有概括出完整的文學理論系統,但他分析坡的小說《竊信案》的論文,讓我們看到,他分析的是一個文本,他以這一個文本來說明所有的文本。小說《竊信案》講到一貴婦人將控告信放到桌面上,D大臣當她的面將控告信用另一封信換走,因國王在場,婦人無可奈何; 事后她命警長向大臣找回那信。警長無論如何找不到,只好請業余偵探迪潘。結果迪潘根據推理,從很顯眼的文件架里找到了那封信。拉康主要想通過小說中的兩個場面顯示出一種重復結構。它表明,文學的和精神分析的敘事都得依靠重復的結構來回顧和理解以往的經驗。對拉康而言,小說表明的是,能指傳輸在一種無意識的交換過程中產生什么作用,因而小說中沒有一人知道信的文本。文本本身具有我們所期望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就拉康式的精神分析批評而言,文本首先而且最主要的是愿望的表達,結果,強調的不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而是讀者在文本中發掘作者的意義。
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想使精神分析學成為科學的努力是這樣的: 比如對夢的解釋,最重要的不是夢,而是與夢不同的關于夢的談話 (話語),這個記錄在不同的層次上與語言結構相關聯。每一患者向精神分析家提供的既有一份記錄,又有對這份記錄的解釋,后者本身就是另一份記錄。因而精神分析家就必須采用一種被弗洛伊德釋為“構造”的補充方法。這構造就是從那些記錄留下的痕跡中去猜測被遺忘的部分。精神分析家與患者之間的關系的構造性質是語言學性的,這一關系必然屬于構造領域。
上一篇:西方文學·黑色幽默
下一篇:西方文學·波德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