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與《文史通義》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先后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歷主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講席。晚年目盲,著述不輟。卒于嘉慶六年,年64歲。
浙東地區學者輩出,章學誠生于乾隆三年,自幼深受鄉里先賢經史之學熏陶。“自少讀書,不甘為章句之學”,性耽典籍,雅好史學,并能在學習中提出獨到見解。他在《與族孫汝楠論學書》中坦陳:“仆尚為群兒,嬉戲左右,當時聞經史大義,已私心獨喜,決疑質問,間有出成人擬議外者。”據《清史稿·文苑二》章學誠本傳記載:“從山陰劉文蔚、童鈺游,習聞蕺山、南雷之說。熟于明季朝政始末,往往出于正史外,秀水鄭炳文稱其有良史才。”受浙東前輩黃宗羲、萬斯同影響,傾心史學。23歲首次應試不中,后寄讀國子監。28歲時拜內閣學士朱筠為師,結識戴震、姚鼐。34歲離開國子監。1772年,章學誠時年35歲,動筆寫《文史通義》。1777年秋,他在北京參加鄉試,終于中舉,乾隆四十三年(1778)41歲中進士。1779年,完成《校讎通義》,這是一部理論性的著作,或者說,這是一部關于書籍的著作,講的是如何對書籍進行分析和分類、如何通過比較文本以確定其真實性的著作,這本書表達了他對歷史哲學、文學批評的基本觀點。1788年依附畢沅,前后助其編修《續資治通鑒》《湖北通志》《史籍考》等。1794年,回到家鄉會稽。1798年,得浙江巡撫謝啟昆的資助,與胡虔、錢大昭繼續編纂《史籍考》。1800年秋,口授生前最后一篇文章《浙東學術》,次年秋去世。
章學誠寫作《文史通義》,自35歲始,到64歲逝世,尚未完全定稿,共歷時29年。他在《與嚴冬友侍讀》中說:“日夜倏忽,得過日多,檢點前后,識力頗進,而記誦益衰。思斂精神,為校讎之學。上探班、劉,溯源官禮,下該《雕龍》《史通》,甄名別實,品藻流別,為《文史通義》一書。”《清史稿·文苑二》評論說,“其于古今學術,輒能條別而得其宗旨,立論多前人所未發”。
現在常見《文史通義》版本共8卷,內篇5卷,外篇3卷,是章學誠探討古今學術、文史、教育等文章和論學書的匯編,今所見的最早刻本,為章學誠次子華紱所編,道光十二年(1832)在開封刊刻,故稱“大梁本”。后來影響較大的還有1920年吳興嘉業堂主人劉承幹所刻《章氏遺書》本《文史通義》。章學誠去世前將所著交托友人蕭山王宗炎代為校訂,“遺書”本便是在王宗炎編目基礎上增補而成,內篇6卷,外篇3卷。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外篇收錄的全部是方志類文章,后者的內篇增加了幾篇文章,外篇則全為“駁議序跋書說”。
后人校注成果有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羅炳良注譯《文史通義》(中華書局2012年出版)、葉長青《文史通義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所采用的都是大梁本。倉修良主編的《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將大梁本和遺書本篇目合二為一,并新增80余篇,內篇6卷,外篇6卷,共298篇,是目前整理、點校、評注《文史通義》最全面的版本。
上一篇:空而非空即真齊觀——《肇論》
下一篇:考證辨偽新知為主——《十三經注疏》(附《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