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邵燕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這是一個高寒的地方
又是一個紫外線強烈照射的地方
一個干旱而渴望云霓的地方
一個孕育了大河與長江的地方
一個滿身歷史創(chuàng)傷的地方
一個肌腱有如青銅的地方
一個山鷹折斷翅膀的地方
一個駿馬放蹄奔馳的地方
一個億萬年前的珊瑚成為化石的地方
一個千百年來的血淚沉淀為鹽礦的地方
一個囚禁罪犯的地方
一個流放無辜的地方
一個磨礪你為寶劍的地方
一個擯棄你如廢鐵的地方
一個詐稱有過畝產(chǎn)小麥八千八百斤的地方
一個確實看到小麥畝產(chǎn)二千斤的地方
一個饑餓奪去無數(shù)生命的地方
一個新生嬰兒茁壯成長的地方
一個海市蜃樓出現(xiàn)又幻滅的地方
一個日月山日月雙照的地方
一個在酥油燈下五體投地的地方
一個為理想與科學而獻身的地方
一個望不到邊的荒漠貧瘠的地方
一個隱匿著萬千珍寶的地方
一個埋藏著先人遺產(chǎn)的地方
一個吸引著后人目光的地方
一個老死流刑犯的地方
一個呼喚開發(fā)者的地方
一個使弱者望而卻步的地方
一個向強者捧獻高山雪蓮的地方
一個過去與未來相會的地方
一個沉寂與喧嘩交響的地方
一個在往事的廢墟上悲歌往事的地方
一個在希望的基地上鑄造希望的地方
青——海——啊!
歌詠一座城市的詩作很多,但歌詠一個省的作品似頗為少見,這大概是后者需要有更高的概括力和洞察力的緣故吧。
《青海》這首詩飽含著詩人本身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是詩人人生經(jīng)驗和深刻認識的結晶,因此具有一定的歷史的高度和時代的深度,雖然詩人過去并未去過青海,但一踏上這塊具有“悲歌”和希望的土地,詩人過去坎坷的命運便與這塊獨特的地方產(chǎn)生共鳴,爆發(fā)出詩的靈感。因此,這首詩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首先,詩的時空感很強。詩人采用地域與歷史這兩束空間與時間的經(jīng)緯線,相互交織成這個地區(qū)特有的畫面。位于大西北青藏高原的青海,在地理上,“是一個高寒的地方/又是一個紫外線強烈照射的地方/一個干旱而渴望云霓的地方/一個孕育了大河與長江的地方”。開頭幾句,概括了它的地域特征,突出了它與其它省份地區(qū)的不同之處,令人想到孕育了我國兩大水系黃河、長江的青海,是一個干旱、貧瘠、窮苦的地方。這個地方,“滿身歷史創(chuàng)傷”,是“億萬年前的珊瑚成為化石”的古海,“埋藏著先人遺產(chǎn)”,近代則是“囚禁罪犯”、“流放無辜”的地方,這種時空跳躍,經(jīng)緯交織的寫法,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間,稍有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及了解我國近三十年社會發(fā)展曲折進程的人,都會產(chǎn)生聯(lián)想,并進行生動的再創(chuàng)造,加深青海在我們頭腦中的印象。
其次,這首詩采取兩句一小節(jié)的藝術形式,而每小節(jié)的上下兩行,大都是對立矛盾的雙方。如“一個山鷹折斷翅膀的地方/一個駿馬放蹄奔馳的地方”;“一個在酥油燈下五體投地的地方/一個為理想與科學而獻身的地方”,“一個在往事的廢墟上悲歌往事的地方/一個在希望的基地上鑄造希望的地方”……這些有著強烈反差的對比,既有具體形象的實寫,又有抽象議論的虛寫,將青海這個地區(qū)充滿各種不協(xié)調(diào)的矛盾而又共處于一體的現(xiàn)象真實地揭示了出來,給了讀者深刻的印象。同時,通過對矛盾雙方的揭示,鮮明地傳達了詩人的愛憎傾向,使詩作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和贊歌的性質(zhì)。最后的結句是:“青——海——啊! ”拖長的語音和驚嘆號,表達出詩人感慨萬千的情緒,使讀者造成一種余音裊繞,盡在不言中的感受。
另外,為了涵蓋這么龐大和眾多的內(nèi)容,詩人除了選擇典型的形象細節(jié)外,還采用了詩歌常用的象征手法,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質(zhì)。如“一個滿身歷史創(chuàng)傷的地方/一個肌腱有如青銅的地方”,明喻為人,身上既有痛苦的創(chuàng)傷,又強健得肌腱閃耀出青銅的色彩。暗喻則是指過去黑暗的歲月和荒謬的歷史,選用“青銅”這一詞,準確貼切,含有中華民族歷史特點的象征性,具有多義性。又如:“一個磨礪你為寶劍的地方/一個擯棄你如廢鐵的地方”,寶劍和廢鐵都是象征當年去青海的人或者被命運不公正地放逐的流放者,他們或是磨礪得更堅強,或是變得頹廢消沉,這里既有贊美之情又有鞭撻之意,像這種象征性的詩句,在整首詩中還有多處,令人玩味無窮。
上一篇:《我們?yōu)槭裁床桓璩れF季詩抄·力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靜院·林徽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