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明月峰·韓笑》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路陡風狂,
鷹在半天晃,
驚看我
腳踏白云,
汗灑漓江!
是哪里飄來
一只粉蝶,
落我槍口上,
引得山和水,
紛紛抬頭望!
啊! 蝴蝶呀,
蝴蝶!
莫非你
偏愛硝煙
勝似花香!?
還是想
倚天賞風光,
縱有雙
美麗的翅膀,
也要借我
閃亮的刀槍!?
1961年10月——1962年10月18日
從1961年到1962年,韓笑因公多次到桂林。在古今詩人歌詠桂林山水的佳作面前,他不敢輕易動筆,有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般的感慨。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構思,他找到了自己的表現角度,那就是“善乘他人之隙,善翻古人之意”,即“用戰士的眼睛看桂林”,以戰士的心靈感受山水。
此詩開篇點題,正面寫“我”登峰。以“路陡風狂”,鷹在半空、云在腳下,反襯明月峰的高聳險峻,從而寫出登峰之艱難。但“我”無所畏懼,仍然揮汗攀登,連雄鷹都驚奇地看我。“我”究竟是誰,如此異于常人?作品暫不點明,以便留有懸念。
接著,作品予以回答:原來“我”是戰士。但作品并不直說——那樣便會詩味索然,而用粉蝶“落我槍口上”的形象暗示出來。這種富有戲劇性的生活場景必然格外惹人注目。因此,“引得山和水,/紛紛抬頭望”。能夠“抬頭望”的“山和水”,可以視為山水的擬人,也可以看成游人的借代:即借指山上的游客和水邊的行人。“紛紛”以見爭睹者的眾多,“抬頭”以見被睹者的高遠。他們爭相觀望的是粉蝶?是鋼槍?還是戰士?抑或兼而有之?游人在深思,讀者也在深思。
而詩人別有所思。作為抒情主人公和解放軍戰士,“我”看見蝴蝶落到自己的槍口上,當然會想到“硝煙”“勝似花香”。但蝴蝶有知,倒不一定這樣去想。因此,“我”又猜測:也許蝴蝶借著刀槍的高度來“倚天賞風光”。這不僅寫出了我軍戰士的自豪感,而且表達了人民軍隊的使命感。“縱有雙/美麗的翅膀/也要借我/閃亮的刀槍!?”“我”登上了明月峰巔,身背的刀槍成了這里的制高點,蝴蝶倘若居高臨下、欣賞風光,立在上邊最為相宜。然而,這只是作品的表面含義,更深的內蘊則是:蝴蝶也好,游人也罷,要想盡情地領略自然美景,只有依靠刀槍的威力。換句話說:沒有人民軍隊的守衛,就沒有祖國的和平與安寧,也就沒有人民的幸福與快樂。這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
中國古人寫詩注重“氣象”。宋代詞人晏殊說:“余每言富貴,不言金玉錦繡,惟說氣象。”而外國一些詩人講究“意象”。美國詩人龐德說:“意象”“表現的是一剎那時間里理智與情感的復合”,“意象”就是“一個輻射束……從這里面產生觀念”(這與中國古代文論所謂主觀情意同客觀物象結合的“意象”并不完全相同)。這首詩深得“意象”與“氣象”的神髓,并且將這兩種手法融而為一,妙合無垠。前兩節側重彩繪,專在意象創造和氣象渲染。“鷹”與“我”、“蝶”與“槍”兩組意象的巧妙組合及其氣象描寫,造成了奇特的藝術效果。由于“鷹在半天晃”和“我”在山上“登”兩個視覺對象的并列對舉,作品自然而然地產生雙向比擬(隱喻)和互文見義的審美效應:“鷹”如“我”般勇敢,“我”如“鷹”般矯健,從而寫出“我”的勇敢與矯健。一桿鋼槍,足以顯示“我”的戰士身分和我國的強大軍隊;一只粉蝶,不僅點綴出明月峰的綺麗風光,而且渲染出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槍”與“蝶”的意象組合與氣象描述,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戰爭與和平。不言軍威而軍威已出,不言安寧而安寧自見。作品后兩節偏于議論,頗多哲學思辨。但不是干巴巴的抽象說教,而是緊密結合詩中的意象與氣象,出之以形象,伴之以情韻,充滿生活氣息。作品的哲理,既非空泛的概念演繹,又非生硬的主觀拔高,確為詩中形象和情感的自然升華與詩意深化,是意象輻射出來的思想火花,也是氣象渲染造成的理念氛圍。
上一篇:《畫像·徐訏》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白蘭花(原詩略)·喬林》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