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金針暗度》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蓋有志于仕進,故勉之曰弗以長安為行樂之處,使歲月蹉跎而無成,言當及時努力也。須看其欲說易蹉跎,先伏行樂處,欲說長安,先伏御苑,此金針暗度之法。真有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者矣。(劉文蔚《唐詩合選詳解》卷七)
【詩例】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解析】
李頎這首《送魏萬之京》是一首送別詩,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同魏萬的惜別之情。但詩的側重卻在后半部分,作者奉勸魏萬,切勿迷戀于長安行樂處而空耗了寶貴歲月,語詞間寄托了勸勉與告誡。對此,劉文蔚一語點中了詩旨:“有志于仕進”,“當及時努力也”。妙在劉文蔚同時還揭示了詩的技巧——埋于詩章結構底蘊下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金針暗度”法。
金針,本指刺繡之針,這里泛指刺繡技藝。金針度人,指傳授刺繡技藝與他人,后稱授人以某種技術訣竅為金針度人。那么,金針暗度,乃指悄悄地傳授某種技術訣竅,其用在詩歌創作手法上,意思是借喻李頎詩的結構技巧猶如暗傳金針技藝——欲說“易蹉跎”,先伏“行樂處”,欲說“長安”,先伏“御苑”。換言之,御苑——長安——易蹉跎,三者之間如“暗度”“金針”,一環扣著一環,有著內在必然聯系,而此聯系只可意會不可道破——詩人之匠心于此畢現。
寫詩貴在能給讀者以思索、想象、聯想的余地,切忌直露,這是中國傳統詩歌有別于西方詩歌的突出特點之一。西方詩歌強調直抒胸臆,而中國傳統詩歌則力主簡約、含蓄,意在言外,雖然兩者在表達詩旨上各有千秋,然從咀嚼品味角度言,簡約、含蓄,意在言外,似更能造成余味不盡之感。李頎這首《送魏萬之京》,從作者角度說,他送別魏萬,情意上自然依依不舍,然而其深沉的底蘊,還包含有期望與勸戒,即所謂“話外有話”、“弦外有音”,這是不便明言的,其中的內在關系,唯有運用適當技巧作悄悄傳達,才可讓讀者細嚼慢品,從而產生不言而喻的效果。
類似這種金針暗度法,唐詩中頗有表現,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寫道:“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題名《十五夜望月》,實際詩意是寫“秋思”,而欲說“秋思”,作者先伏了 “月明”,欲說 “月明”,又先伏了 “地白”,這無形之中作了 “暗度”:地白——月明——秋思,自然順暢,悄無痕跡,而讀者則自可從此“暗度” 中領會詩篇的意旨與詩人的匠心。
白居易曾有《白氏金針詩格》三卷問世(《宋史·藝文志》),金代元好問《論詩》之三也有詩云:“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以刺繡喻作詩文者的別有巧妙,這說明金針暗度手法在文學批評中已有所涉及,只是提法與具體運用表現上側重不一而已。作為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創作手法之一,金針暗度有其藝術生命力,在詩人創作中也可尋覓到不少成功的范例。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無中生有》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通體不脫一字》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