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無中生有》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旅雁”二句,承上轉下。一結,無中生有,包括一篇,逐段細讀,乃知其妙。(岳端《寒瘦集》)
【詩例】
車遙遙
孟郊
路喜到江盡,江上又通舟。
舟車兩無阻,何處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
郎自別日言,無令生遠愁。
旅雁忽叫月,斷猿寒啼秋。
此夕夢君夢,君在北城樓。
寄淚無因波,寄恨無因辀。
愿為馭者手,與郎回馬頭。
【解析】
詩借樂府雜曲歌辭題《車遙遙》寫女子離愁別恨。前半首“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敘事,從女子送夫登程寫起。起筆巧妙,不寫愁,卻寫“喜”,喜車到江邊,前途無路,丈夫當不再離家遠去了。然次句卻急轉直下,“江上又通舟”,想留又留不住,于是由喜轉憂。好在丈夫雖懷“四方志”,卻也善解人意,臨行時深情叮囑:“無令生遠愁。”至此,女子的脈脈情絲應該全被拂去了吧。
然而,多情女子的離情別緒終究是拂不去、剪不斷的,下半首以“旅雁”、“斷猿”起興,因旅雁叫、斷猿啼而愁思頓起,且由思念而入夢,而落淚,而生恨,進而至于心欲寄淚而又無付淚之水,心欲寄恨而又無載恨之舟,無奈之下因而生發神思遐想,想變成一只為遠游丈夫駕車的車夫的手,替丈夫回轉那遠游的馬頭,好讓丈夫早日歸家歡聚。
愛情是詩歌永恒的主題,把孟郊這首《車遙遙》放到林林總總的同類詩歌中去,是毫不遜色的。而這首詩在藝術表現技巧上更有其獨到之處,這就是清代詩論家岳端所說的“無中生有”。何謂“無”?何謂“有”?詩歌的本質是抒情的,這“無”和“有”當是指這首詩所抒發的特定的感情:“愁”。從詩的前半首看,那女子先是喜,后是憂,但經丈夫一言相囑,愁似已消,這是“無”。但從后半首看,經旅雁一叫、斷猿一啼,無限愁思驟起,被攪得愁腸百結:醒也愁,夢也愁,日也愁,夜也愁,愁得不能自己,愁得無法了結,這是“有”。正是這種無中生有之法,使得這首詩的感情顯得波瀾起伏,讀來耐人尋味。
當然,這無中生有,只是詩論家的一種概括的說法而已,讀者是不能孤立地去看的。誰又能說上半首中就真的無愁呢?粗看起來,這愁是上無下有,先無后有,但細讀起來,卻是似無若有,名無實有,表無里有,言無意有的。何以見得?你看那女子在路到江邊盡時,她心里有多歡喜!為何要“喜”?那是因為她心中本不希望丈夫宦游遠去,這“喜”正是她那深藏心底的“愁”的表現。待到“江上又通舟”,丈夫乘舟遠去,她那欲留不得的無奈卻又是心中那淡淡的失落感的表露。“舟車兩無阻,何處不得游。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這些全都是似隱似顯的愁怨之言。“無令生遠愁”,丈夫在分別時對她說的那句話,也都反映了她對丈夫將要遠去時那深壓在心底而一時尚未顯露出來的“愁”,否則,丈夫又何須多說呢?所以,說上半首中無愁,只是因為那時還沒有勾起她心中愁思噴發的媒介而已,岳端所說的無中生有的“無”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的。正由于此,所以,一旦到她臨夕就寢,忽然之間聽到旅雁悲鳴、斷猿哀啼時,便觸發了她那無盡的情思,于是在上半首中看來似“無”的“愁”便驟然涌起,一發而不可收拾,終于產生了一股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所以,對岳端所說的無中生有,我們不能割裂開來看,因為沒有前面的“無”,也就沒有后面的 “有”; “有”從“無”生,“無”中生“有”,一腔愁腸,一脈相承。通觀岳端評語,緊接無中生有之后還有“包括一篇”一句,其意正是指無中生有的“有”(即“愁”),是貫串首尾、籠罩全篇的,只不過是前隱后顯、前弱后強罷了。這種“包括一篇”的高超藝術技巧,確如岳端所說,是要 “逐段細讀,乃知其妙” 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心細如發》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金針暗度》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