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千條一縷》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爾成章,令淺人言格局、言提唱、言關鎖者,總無下口分在。(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
【詩例】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解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在張若虛一生留下的兩首詩中,這一首“孤篇橫絕”(王闿運語),使其為詩之大家。作品之佳妙處,主要在于它以典型的景物構成神奇的藝術境界,故使古今無數讀者為之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原為陳隋樂府舊題,作者不僅用其格調,又用春、江、花、月、夜五種實景實物,集中體現了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寫出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這確是古代許多同類題材的詩作所不能及的。
評者以為這首詩的“自然獨絕處”在于“順手積去,宛爾成章”,指出其藝術技巧的突出特點是“句句翻新,千條一縷”。結合作品來看,王夫之的評語當是恰如其分的。不必如“淺人”讀詩那樣“言格局、言提唱、言關鎖”,僅就詩意之暢達明快,依次自然讀去,即可于激賞中體味其獨絕之處。
詩歌開篇就題生發,首先勾畫出春江月夜的景色:江潮連海,月共潮生,萬里江流,無處不有皎潔的月光。此景象之壯麗、氣勢之宏偉,一下便將讀者帶入浩瀚而幽邃的境地。接下便寫到江邊的“芳甸”、“花林”,它們在月色中銀輝閃爍,爭放異彩。詩人的描寫漸漸由大到小、由遠而近,直寫到眼前皓潔明亮的月光,仿佛一切在它的照耀下都變得明麗而潔凈。最后詩人將筆墨凝聚在高懸夜空的一輪明月上:“皎皎空中孤月輪。”以下由“孤月輪”之“孤”,詩意自然而然地轉入情思心緒的抒寫。“江畔何人初見月”四句,詩人是由明月而想到人生,由人生而感慨歲月之流逝。雖為景語,亦皆為情語。進而緊承“江月年年只相似”句意,詩人以“江月待何人”、“長江送流水”引出男女間的相思之情。江月有情而流水無情,形象地寫出相思哀怨之情的幽深。以下各句詩人又將這種思念之情逐一展開。先總寫思婦與游子的離別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上承“明月樓”之意,以 “可憐樓上月徘徊”八句極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其中“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兩句以擬人筆法寫月光,創意新穎,把月光與離愁聯系在一起,更加生動地寫出思婦之煩惱和惆悵,然后由思婦之遐想,又接寫游子“昨夜春夢”,作品的最后八句詩人以落花、流水、斜月極寫游子的思歸之情。其中多景語,亦皆情語。
正如評者所說:“順手積去,宛爾成章。”詩中不見詩人刻意謀篇雕琢之痕跡,唯有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發。全詩的境界闊大而風格幽深,景色優美壯麗,而詩人感情之抒寫以月為主體,層層生發,月光既是地上千種景物的籠罩者、聯系者,也是人間千種情思聯接的紐帶。評者所謂“千條一縷”的涵義大概也是如此,“千條”既包括無數景物,又包括千種情思,而一輪明月之升騰、高懸、兩斜、沉落,恰似“一縷”不絕的銀線貫穿作品始終,并給人留下不盡的回味的余韻。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一覽不盡》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兩面說來》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