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一覽不盡》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如四句可分幾層看,磬聲一層,青峰磬聲一層,禮磬聲一層,向青峰禮磬聲一層,遙向一層。蓋不令人一覽而盡,可悟造句之法。(朱寶瑩《詩式》卷三)
【詩例】
題蘭若
崔峒
絕頂茅庵老此生,寒云孤木獨經行。
世人那得知幽徑,遙向青峰禮磬聲。
【解析】
“一覽不盡”四字可由兩方面理解。其一指詩之意蘊深厚,能開前人未開之境。意在言外,有余味及空白,此為煉意中的一覽不盡。其二或是指詩境巧妙,能于無路處轉出路來,層層而進,綿綿不絕,此為煉境中的一覽不盡。
以下試說“其一”。有則畫壇軼事,說是有人曾出題請齊白石先生作畫,題為一句詩:“蛙聲十里出山泉”。此題頗讓人費心思。顧虎頭曾言:“手揮五弦易,目送飛鴻難。”原因是“手揮五弦”有明顯的動作,而 “目送飛鴻”不但動作性隱蔽,而且隱隱有一種人的感情在內。大凡抽象性的,不著形體的外物較難以圖畫表現。進一步說,圖畫是一種視覺的藝術,沒法摹繪聲音。白石先生不愧為藝術大師,避實就虛,只畫一條山溪來自遠山,又在溪端水積處點幾點蝌蚪。如此蛙聲可以自然想見。崔峒此首詩也正合于這種意在載體之外,一覽不盡的表現手法。
另有一則軼事,宋徽宗趙佶曾出一詩題:“賞花歸來馬蹄香”,命畫師幾人同作。中有一人與眾不同,構思巧妙,只于馬蹄旁繞兩三花蝶,即切合題意。此例與上例異曲同工。
歸納此類構思,大約以下六字可用:“以不足寫有余”。《竹莊詩話》引《漫齋語錄》:“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幾風雅; 下語六分,可追李杜”,可作六字腳注。引申上面幾句意思即是:大凡好的詩歌,要給人留下聯想的空白。掩卷之后,能讓讀者馳己之想象而補詩之“不足”。這里的“不足”恰不是詩之短處,反是詩之長處。
唐人詩法講究蘊藉含蓄。此種煉意中的一覽不盡在唐詩中有很多現成的例子。比如唐代第一律,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此首《黃鶴樓》前半首全然違反律詩格律,然而千百年來一直被推為好詩。沈德潛的評語道出了其中秘奧:“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可見若為煉意之需,格律都可不顧。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說道:“若是果然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即為明證。這就提醒我們:作詩要講究意象的內涵和選擇。崔峒的《題蘭若》全詩浸潤著一種禪味,而作者選擇的意象如“茅庵”、“孤木”、“磬聲”與禪味相發揮,寥寥幾語就點出了一種言外之意,頓生一覽不盡的妙味。短章要一覽不盡,意蘊內涵不能不深不厚,所以特別要重視煉意。說白了,一覽不盡非不盡,盡而有余味也。
再談“其二”。陸游《游山西村》詩中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兩句用來形容煉境之技巧,可說是再貼切不過了。洪都百煉生劉鶚《老殘游記》寫藝人王小玉說書:“…… (王小玉)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這里邊一層翻一層,層層不絕,層層而進的技巧,與煉境中的一覽不盡相類。杜甫詩作最講究這種層層寫去的筆法。試分析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周振甫《詩詞例話》:“要是光說作客登臺,已有客中思鄉的意思;說成 ‘常作客’,‘獨登臺’,加上久客與孤獨意,就進一層了;加上‘悲秋’ ‘多病’,更進一層,更悲苦;再加上離鄉萬里,人在暮年,又進一層,這樣層層深入,所以更見深沉。”當然,這層進的分析,是在閱讀之時,寫時不能在寫出層次上下功夫。下功夫要下在根本上,即要煉意、煉境。
崔峒此詩題作《題蘭若》。“若”音“惹”,“蘭若”是僧舍之義,本為梵語“阿蘭若”之省,意為空凈閑靜之處。此詩首句先點“蘭若”兩字。二句承接首句,以動襯靜。三句頓挫,如書法中折筆,雖有所變化,仍是中鋒行筆,不離題旨。四句答三句,余韻裊裊。而每句之中又有層次,比如〔依據〕所舉即是。如此層層寫來,意境自然漸漸豐滿,一覽不盡也就自然達到了。
煉意和煉境合起來即為“意境”兩字。意由境生,境由意造,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覽不盡四字正是中的之語。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一句一轉》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千條一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