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一句一轉》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哀王孫》是樂府體,故起用比興,“高帝子孫”六句,筆頭提得起,尤佳在一句一轉,曲盡賊中相逢心膽俱怯光景。(施補華《峴傭說詩》)
【詩例】
哀王孫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昨夜春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圣德北服南單于。
花門剺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解析】
《哀王孫》作于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城之后。當時沒有來得及追隨唐玄宗逃走的公主、駙馬、皇孫被大量殺害。杜甫在由鄜州往肅宗所在的靈武投奔時,在延州被敵軍俘往長安。在叛軍占領的城中遇到藏匿的皇孫,寫下了這首樂府體的七言古詩。杜甫的忠君與愛國是緊密相連的,他同情皇孫的遭遇,反復加以安慰,諄諄告誡,望其善自保重,表明了自己反對叛亂,擁護朝廷的立揚。
“高帝子孫”六句受到施補華的青睞,以為“佳在一句一轉,曲盡賊中相逢心膽俱怯光景”。“轉”,就是轉折,指行文中,下文對上文較大的發展變化。近人劉公坡《學詩百法·章法》中,專設《轉筆呼應法》一節,其文曰:“轉者,就承筆之意,轉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進一層轉;二,推一層轉; 三,反轉。總以能與前后相呼應,活而不板者為佳。”
杜甫這六句詩主要運用了反轉和進一層轉的手法。“高帝”句是用事。以漢高祖劉邦的子孫大多有鼻梁高這一優良面相的史實喻指李唐子孫的面相都有皇族的標志。下句承此而來:因是“龍種”所以應該與常人不同。對皇族的迷信是封建文人的通病,杜甫也未能免俗。“豺狼”句是明顯的反轉。豺狼應在野而反在邑,龍應在邑而反在野,這正是安祿山叛亂造成的顛倒混亂的現實的寫照。下句又是反轉,形勢雖然如此不利,但王孫仍應善加保重。言外之意:邪惡不會持久,正統必將恢復。“不敢”句繼續反轉。愛護敬重王孫,卻不敢和王孫多說幾句話,因為長安城在叛軍手中,此刻處身道邊,隨時有被捕、被害的危險。下句再反轉。處身危險中又舍不得即刻拋開王孫逃身保命,還是希望能在王孫身邊多呆一刻是一刻。這是忠君愛國的本性所產生的依戀之情,是情不自禁的感情流露。
在當時叛軍的暴力恐怖之下,與王孫接觸會招來殺身之禍,而不與交談則無法傳達自己的勸勉之意,王孫可能會自暴自棄。在進退兩難的境地中,杜甫冒險與王孫晤面交談,同時又提心吊膽,唯恐此舉不慎,結局難以收拾,這種心境很難表達。詩人運用“一句一轉”的藝術手法,曲折盡情地抒寫出來,可謂高手。
轉法是一種深層表達的技法,它是與作品內在的深入性息息相關的。作家如不能深入認識、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矛盾性,就不能有機地使用此法。古代評論家對此也是有所領悟的。明人李騰芳《文字法三十五則》說: “得轉之妙,其于文過半矣。”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評曹植《七哀詩》時也說: “語語緊轉,轉轉入深,妙緒不窮。”
除曹植《七哀詩》外,巧妙運用轉的手法,取得佳妙藝術效果的詩還有不少。如漢樂府《孤兒行》、《飲馬長城窟行》等篇都是頗受后人稱道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一路逼去》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一覽不盡》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