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列子》一則(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一、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伯牙彈琴,意念出現登高山的景象,鐘子期說:“好啊!高聳的樣子像泰山!”意念出現流水的景象,鐘子期說:“好啊!寬廣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鐘子期必定能領會得到。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邊停下;心里十分傷感,于是取過琴彈了起來。最初彈奏大雨琴曲,緊接著奏出山崩的聲響。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就像我彈琴時所想到的。我讓我的聲音隱藏在何處才能逃過你的耳朵呢?”
二、作者作品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學著作的匯編。全書基本上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三、注釋
[1]得:領會,聽得出。
[2]卒:通“猝”,突然。
[3]操:琴曲。
[4]逃:隱藏。
[5]志:志趣,心意。
[6]伯牙善鼓琴;善:擅長,善于。
[7]善哉;善:贊美之詞,即為“好啊”。
[8]峨峨:高聳的樣子。
[9]洋洋:寬廣的樣子。
[10]鼓:彈奏。
[11]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武漢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后,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12]鼓琴覓知音:
俞伯牙日思夜想:人上一百,種種色色,晉國無知音,還有外國。他抱琴回土生土長的楚國,一來為晉國求賢,二來尋找知音,那天,他把官船彎到漢陽的一座山坡下,面對漢江彈起“高山流水”的曲子,曲還沒有彈完,一根主弦陡然繃斷。伯牙曉得弦斷得蹊蹺,必有知音到。你說那知音是個么樣的人咧?他不是豪門公子,也不是一介書生,偏偏是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鐘子期。他聽到俞伯牙彈的“高山流水”,心合琴聲跳,斧隨琴聲舞,不想,一板斧劈斷一根大樹枝,主弦就繃斷了。
俞伯牙有意在官船上大聲感嘆:“為何荒野回聲大?”山林中,鐘子期高聲回答:“只因山高流水長!”伯牙重整斷弦,再彈一曲,子期合唱:“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伯牙也不理會,又彈一曲。子期急奔下山,隔船贊唱:“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伯牙一聽,直伸大指甲,忙把子期請到船上,美茶相陪,酒肉款待,談音論律,八拜為交。伯牙37歲,稱兄,子期27歲,為弟。
鐘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挑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四、問題設計
1.“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至今廣為傳頌,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請結合文意,談談你對“知音”的理解。
答:“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被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2.后人根據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為了紀念這知音之情,譜成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什么?
答: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樂曲高雅精妙。
3.伯牙士傳說中的善彈琴的人,鐘子期是善聽音的人。與此典故相關的成語是:高山流水。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知己相賞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上一篇:《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孟子》一則(富貴不能淫)》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