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競賽
這個術語有兩種不同的含義:(1)指詩歌中的辯論,辯論一般是由作者設想出來的,有時也指以辯論為主要內容的詩歌;(2)指詩人之間舉行的實際的賽詩活動。第一種競賽的最早范例可見于古希臘的喜劇詩。阿里斯托芬的喜劇詩《蛙》中有兩位人物:埃斯庫羅斯和歐里庇得斯,作者讓這兩位“悲劇詩人”在劇中爭論各自作品的優點。他在另一部喜劇詩《云》中,也讓“正義”與“不義”進行爭辯。古希臘的田園詩以及寓言中有時仍運用這一表現手法;查理曼時代歐洲東北地區的作品之中也可見到這種手法。中世紀最古老的爭論詩歌就是《冬夏對唱》。有的詩歌在主題上有所發展變化,如“葡萄酒”與“清水”之爭、“葡萄酒”與“啤酒”之爭等。以愛情為主題進行爭辯的詩歌最早出現于12世紀。后來爭論的其他題目也逐漸增多,主要的有:紫羅蘭與玫瑰花之爭,綿羊與亞麻之爭,思想和血肉之爭,靈魂和肉體之爭,穆斯林、猶太人、基督徒之間互相爭論等。13世紀末期,這類主題也見于法國詩歌。
在普羅旺斯語和古法語文學中發現一種“坦松”體詩歌(它可能來源于政治諷刺詩)也有相同的特點。現存的最早詩篇是12世紀中葉賽卡蒙與吉海梅兩位詩人的唱和詩。第一位詩人敘述一種見解,然后第二位和他爭論,全詩是輪番對唱的雙行體;有時是兩位詩人對某一主題進行對話式的辯論。這種詩歌常采用的主題是婦女的美德與邪惡。大部分詩歌中的對話都是出于某位詩人的想象,但有一些可能就是某些詩人之間真正進行過的談論。13世紀意大利出現過“勞達”體詩歌,有時也采用這種形式。還有一種特殊的“坦松”體詩歌,就是田園辯論詩,其來源不同,而體式相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0世紀時的拉丁文學。田園辯論詩全是設想中的對話,敘述某個上層貴人看中某個農村姑娘,向她求婚,終于得遂心愿等等。許多這樣的詩歌保存在法國古代文學中,有些見之于古法語和普羅旺斯語的作品。13世紀意大利的《西愛羅和達凱莫》是這一體裁的另一著名實例。全詩很長,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另有一首是由詩人安奎萊伊阿作的詩歌,其結尾構想奇特,出人意料。與“坦松”體近似的還有一種“帕蒂曼”體詩歌,可能起源于1200年左右,也是一種爭論體詩歌,現在可在普羅旺斯作品中見到103首。這種法國文學中最古老的詩歌出現于1246年,其中流傳下來的約有182首。在盎格魯—撒克遜文學中也有靈魂與肉體的爭論,但還沒有形成對話形式;后來在1200年左右的中古英語作品中也發現這一主題。尼古拉斯有關貓頭鷹與夜鶯辯論的詩歌是13世紀的著名詩作。在西班牙也有類似的詩歌,內容如肉體和靈魂的對話、酒和水的對話。
第二種詩歌競賽就是指正式舉行的賽詩大會,若干詩人在會上按預定主題獻出自己的作品,爭取優勝。這種活動起源很早。古代希臘人在雅典歡度酒神節或雷尼亞節時,就演出悲劇和喜劇,進行比賽。在中世紀,有錢的文學庇護者日益稀少,法國13世紀最優秀的詩人都以小商小販為業,平日交往不多。但是他們熱心于指導年輕詩歌愛好者,親自參加賽詩活動,因此一些詩歌小組和詩歌競賽逐步在皮卡迪及瓦隆一帶興盛起來。1229年在華倫西安尼斯舉行了第一次詩歌大賽。阿拉斯在1199年就有了吟游詩人協會,并舉辦過有組織的賽詩活動。這種情況逐步擴及到杜埃、土爾內、里爾、盧昂、第厄普等地。德國從14世紀至16世紀一些城市中詩人輩出,他們曾舉辦了許多吟詩學校,其特點就是進行詩歌吟唱比賽。具有重大意義的是1323年在法國南部城市土魯斯由七位詩人(可能還有克萊芒絲·伊索拉夫人)建立的詩歌學會。這個學會在1324年5月1日舉辦首屆詩歌競賽,獎品是一束金質的紫羅蘭花。這個學會的活動時盛時衰,但其組織至今仍然存在。當時阿拉貢王國(位于現在的西班牙東北部)國君約翰一世起而仿效,于1393年在巴塞羅那城建立了類似學會;該協會于1951年還在美國紐約市舉行了一次詩歌賽會。另一個延續至今的組織是威爾士的“詩人年會”,每年舉行聚會或競賽。這個詩會建立于15世紀,但其起源可以追溯至里斯大公于1176年在卡迪根舉行的吟游詩人大會。
上一篇:詩歌中的方言
下一篇:詩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