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訓解詞義的書,明朝后又名《逸雅》。漢末劉熙(或又作劉熹》撰。劉熙,字成國,北海人。劉熙《自序》云:“夫名之于實,名有義案,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庶民應用之器,即物名釋義,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27篇分為8卷,所釋內容分為天、地、山、水、丘、道、州國、形體、姿容、長幼、親屬、言語、飲食、采帛、首飾、衣服、宮室、床賬、書契、典藝、用器、樂器、兵、車、船、疾病、喪制。計收詞1502條。《釋名》也是一部根據字義編纂的百科名詞詞典,但釋義完全采取音訓的方式,即以同音字或聲音近似的字來訓釋,從推求字義的由來。如“日,實也,光明盛實也”。“川,穿也,穿地而流也”。音訓的方法,先秦古籍中已有,《釋名》進一步發展了它。不過《釋名》的音訓,主觀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性,故多有穿鑿附會、望文生義之處。但它對于了解漢代語音和方言,了解古書詞義和古代事物仍有很高參考價值,可與《爾雅》、《說文》等相互參證。它采用聲訓方法,開音訓詞典之先河,對后世雙聲疊韻辭書的編纂影響很大;對后代學者提倡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也有很大影響。
《釋名》傳本只有明代復宋本;缺誤較多。清代畢沅有《釋名疏證》8卷,闡釋《釋名》內容,糾正缺失,并附有《續釋名》《釋名補遺》2卷。清末王先謙的《釋名疏證補》是一部集解性的書,并包括了畢沅的《釋名疏證》,公認為善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上一篇:《郎潛紀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闖江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